
有賣家反饋自己在廣告投放中遇到的問題:自己的訂單中,有一半來自于廣告,導致的結果就是雖然每天單量看起來不錯,但整體還是虧損的。在廣告投放層面上呢,原本表現不錯的廣告活動,因為添加了新的子體進去,廣告表現開始變差。而在自動廣告和手動廣告的切換中也遇到類似情況,一個產品的手動廣告表現不錯,為了想獲取更多的流量和轉化,于是加開了個自動廣告,結果,原來的手動廣告表現也越來越差了。
對于出單靠廣告導致投入產出比不劃算這種情況,我在之前寫的三篇同名文章《運營是道算術題》里已經反復強調了,做運營,每個階段都要反復核算,都要學會算總賬,把虧損最小化,利潤最大化。
在“暴力刷//單//測//評+廣告”方法中,把消費者當弱智,把平臺當傻子,定個高高的價格,然后制訂一套看起來很合乎邏輯的運營策略,今天3單,明天5單,后天8單,訂單總量與日俱增,創造一個自己Listing 一步步變好的跡象,剛開始時,訂單全部靠刷,進入第二周之后呢,觀察廣告和自然訂單的數量,和自己運營計劃表中預期的訂單數量做對比,如果達不到預期的數量,就繼續刷//單補,按照他們的計劃,總有一天銷量可以達到預期的。
這種方法的邏輯是通的,一步步推高訂單數量,然后獲取更多的流量和訂單,但危險之處在于,把價格定得高,低估了消費者的遷移能力,把刷//單//測//評當日常,低估了平臺識別刷單的能力。最有可能出現的結果是,前期投入很高,造成虛假繁榮的景象,在翹首以盼等待果實的時候,Review被刪了,Listing被降權了,賬號被移除銷售權限了。
有賣家可能反駁,那不對呀,明明看到有人通過刷//單//測//評把一款產品推成爆款了呀!我的解釋是兩句話:凡是總有漏網之魚;你關注不到一個已刷死的賬號。
而我的螺旋式爆款打造法的核心是采用“低價+廣告”的策略,利用平臺規則和消費者心理,在合規的前提下推動一款產品沖銷量,沖排名,最終快速的站在BSR排名的頭部,實現銷量利潤的雙豐收。關于這種方法的細節,你可以直接閱讀書中的內容,我在此不做贅述。
我想說的是,這兩種方法的邏輯是相同的,都是為了實現銷量排名的上升和往頭部沖,在這一點上,兩種方法異曲同工,原因很簡單,運營的邏輯說白了是做生意的邏輯,亞馬遜的A9算法說白了就是對消費者心理的把握。區別是,前者虛假,騙消費者騙平臺同時也在騙自己,后者真實,每一個數據都是真實產生的,帶給消費者實惠得到平臺認可最終自己也可以快速的獲得期望的結果。
做個簡單的總結,運營的核心是算總賬、敬畏規則、尊重規律,如果靠刷//單//測//評做運營,你就低估了平臺的能力,如果你能理順生意的邏輯和人性,不妨試試螺旋式爆款打造,虧損時知道虧多少,是否可以承受,銘記盈虧平衡點,既要奔著盈虧平衡點去突破,還要售價高于盈虧平衡點之后,平衡廣告投入和售價利潤。
關于站內廣告的投放,我的觀點是階段性的聚焦于某一個熱賣SKU的投放和打造,而不是兼顧每一個。很多時候我們總是貪婪的想,如果每個都變得好或者更好該多好,但現實往往是,有好有壞是常態。
一個廣告表現好,就盡量不要動,不要添加,不要調整,ACOS明明是劃算的,就不要想著再好上加好,ACOS到了一定的位置,基本上就上不去了,越多折騰,越容易導致整體效果下降。
為什么會出現一個廣告表現好,再開一個之后,原來表現好的變得表現差了的情況,我個人的看法是,主要受兩方面因素影響:一、亞馬遜流量分配均衡原則,對于同一賣家,如果你的廣告A計劃上,B計劃就相應的會下,如果你店鋪的A產品上,B產品相應的就會下;二、和運營本身有關,因為新開的廣告計劃表現不好,進而導致廣告關鍵詞質量得分整體下降,然后拖累原來表現好的也開始變得不好。
最后,我想再延伸談一點。
關于關注好的舍棄差的,和想把差的也變好,一個是長板理論思維,一個是短板理論思維,一個是打造長板,一個是補齊短板,但說實話,補齊短板比打造長板難太多了,我們整個成長過程都一直在補短板,最后終于把自己補成了一個普通人而已。
運營也是如此。要讓長板足夠長,短板則要果斷舍棄。
(來源:跨境電商贏商薈)
以上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雨果跨境立場!本文經原作者授權轉載。
(來源:贏商薈老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