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轉型
求教小批發商怎么快速入手跨境電商?
運營實操 ? 檸檬味的橙汁 回復了問題 ? 5 人關注 ? 4 個回復 ? 6787 次瀏覽 ? 2019-04-23 10:02
【中國傳統制造業走向】制造業的升級換代之路
跨境政策 ? moss 發表了文章 ? 0 個評論 ? 7131 次瀏覽 ? 2017-03-01 09:35
?上一篇我們就說到了目前中國制造業的優劣勢,今天給大家講講制造業的升級換代之路到底該怎么走。
【制造業的升級換代之路】
制造業確實到了該升級換代的時候,而升級換代需要投入時間、精力、資金和成本來做,由誰來做?怎么去做?成功了有多大的收益?會不會被模仿和剽竊?失敗了有多大的風險?會不會家破人亡累累負債?
這些問題莫衷一是。
于是我們看到了有的人已經開始在行動,有的人依舊徘徊不前,有的人四處求訪,有的人閉門造車。
實際上,升級換代是一個創新的過程,更是一個試錯的過程,實話實話,失敗的概率多,成功的概率少,是一條鮮有人走過的道路,會栽跟頭,會有挫折。
但這卻是一條不得不走的路。
你不去走,別人會走;你不去做,別人會做。
沒有質量的企業,沒有技術的企業,沒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是必然死掉的。
過剩的產業,過剩的產能,過剩的產品,也是必然會被歷史的車輪無情碾過的。
那么資金呢?那么方法呢?沒有具體方案的建議,價值并不大。
本文給出一些小建議,諸位可以參考一下。
1、做減法
這是專注化的第一步,梳理業務線,剝離不良資產,回籠現金流,因為只有有了健康的現金流才能有一定的儲備投入到研發,投入到團隊,否則項目進行到一半沒有了后續資金,這是很可惜的事情。藍色巨人IBM在戰略轉型時將個人電腦業務賣給了聯想,就是這個道理。
如果企業的業務線不多,只是專注于某個品類的產品,就要梳理產品線,將銷量不好、原材料采購困難、利潤率不高的產品進行淘汰,并將一些快要過時的產品迅速打折處理掉,折扣率每個商家自己核算,出發點同樣是回籠資金。
然后還要梳理客戶,很多工廠做習慣了B2B大宗業務,當形勢不好的時候,也開始接一些散單,給對方進行貼牌,利潤不高,工序麻煩,對接復雜,吃力不討好,不過是寄希望于對方在其市場上打開局面后,能夠下一個大單,也就是所謂的培養客戶。
實際上,如果對方只是一個貿易商或者國外的小B客戶,大可不必如此費心,通過亞馬遜這樣的跨境B2C平臺直接面對終端客戶,利潤高,反饋快,不是更好?要將工廠現有的業務員、采購員、生產工人、質檢員、倉管員從現有的小B客戶身上解脫出來,把同樣的時間和精力花在終端消費者身上,收益可能會更大。
當然這還涉及到你的產品,如果現有產品無法得到終端消費者的好評,回籠資金的目的就是倒逼你研發更適合終端消費者的新品,擺脫小B的目的就是為了讓你積累與終端消費者打交道的經驗,在企業內部更好的鍛煉隊伍。
2、產品為王
所有的競爭最終都是產品的競爭,要想讓產品有更好的銷路,不是看自我的感覺,而是看市場的反饋,在提倡和強調工匠精神的現在,這就是指將產品打磨到自己能做到的最好程度,給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大家都在說極致,到底什么是極致,對于一個企業而言,就是和業內頂尖的產品去對比,看還有沒有瑕疵,看還有沒有差別。
然后在設計、生產、加工、裝備、工藝、機械、包裝、儲存、運輸等環節實現高度的標準化,同時這個標準還要在可實現的范圍內不斷的精益求精。
這是一個自我否定、自我彌補、自我成長、自我強化的歷程,會很辛苦,怎么能不辛苦?會有疼痛,怎么會不疼痛?
一切都要用胸懷去承受,用格局去消解。
而當你的企業真正因此而更上了一個臺階以后,面對的就是強者更強,弱者更弱,贏家通吃的局面。
馬太福音是怎么講的?
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余;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而如果你沒有讓企業更上一個臺階,可能最終面臨的情況就是一無所有,曾有的輝煌煙消云散,曾有的成就恍然隔世。
商場,從來不相信眼淚。
?
3、以消費者為中心
互聯網時代,消費者的聲音被無限的放大,以至于能夠影響到傳統制造企業的銷售。
過去,消費者的意見很弱,即便對生產商的產品有不滿,但也無法影響到其他的購買者,無法給企業施加太多的壓力,但現在不同了。
這也是為什么更多的消費者更喜歡電商購物的原因。
在商場或者專賣店購物,商家售后處理的方式往往是簡單粗暴的,能騙就騙,能拖就拖,能少就少,但電商平臺就不同了,特別是亞馬遜這樣優質的平臺,幾個差評就能讓商家睡不著覺,迅速聯系買家解決問題。
買家掌握了主動權,給賣家帶上了緊箍咒。
當然一些采用不當手段威脅買家消除差評的案例同樣存在,但畢竟是少數。
當嘗試過了更好的消費體驗后,幾乎沒有多少買家愿意再重歸糟糕透頂的消費時代。于是也逼著商家不得不迎合買家,不得不提供更好的產品,提供更好的服務,提供更好的消費體驗,提供更好的售后。
對于制造型企業,也是一樣的道理。
以消費者為中心,并不能僅僅停留在嘴上,因為消費者會用腳投票,會用手里的錢投票。
4、智能化趨勢
除了品牌化以外,未來制造業的另一個趨勢一定是智能化。
智能化的制造業既能解決效率問題,解決產品附加值的問題,還能解決一部分的污染問題,包括在一定程度緩解霧霾。
智能化會帶來低碳、環保、節能和高效,會促進綠色制造,也會快速淘汰掉落后的企業,快速淘汰掉沒有其他生存技能的工人。
作為企業而言,要快速讓自己增值,靠近智能化的方向;對于個人而言,要給自我的生存增加更多的砝碼,在更多制造企業轉向智能化的時候,讓自己不被職場所淘汰。
想要比別人過得好,就必須比別人能力高;想要比別人過得更好,就必須比別人更快的抓住趨勢。
但與此同時,也要清醒的認識到,雖然智能服務、智能工廠、智能制造是一個美好的藍圖,但每家企業都有不同的實施路徑,完全照搬他人的成功模式,只能將自己的現金儲備折騰光,等到資金鏈一斷,企業可能也就死掉了。
所以要謀定而動。
5、不斷學習
大浪淘沙,數風流人物!
浪花淘盡制造業的英雄。
制造業一片紅火,欣欣向上的時候,你的制造業,未必那么好;制造業哀鴻遍野,訂單銳減的時候,你的制造業,也未必那么不好。
一切的一切,都在于你的眼光,你的視野,你的實力。
在你是否能冷靜的去觀察,是否能敏銳的把握機遇,是否能在激烈的廝殺中看到不一樣的東西。
如何從這一次的制造業變革中分得一杯羹,甚至走向繁榮之巔,與制造企業家的學習力息息相關。
但面對紛紛擾擾的聲音,面對形形色色的課程,面對林林總總的信息,究竟要作何選擇。
每個人都給出了不同的方向。
而我給出的,是出口跨境電商。 查看全部
【制造業的升級換代之路】
制造業確實到了該升級換代的時候,而升級換代需要投入時間、精力、資金和成本來做,由誰來做?怎么去做?成功了有多大的收益?會不會被模仿和剽竊?失敗了有多大的風險?會不會家破人亡累累負債?
這些問題莫衷一是。
于是我們看到了有的人已經開始在行動,有的人依舊徘徊不前,有的人四處求訪,有的人閉門造車。
實際上,升級換代是一個創新的過程,更是一個試錯的過程,實話實話,失敗的概率多,成功的概率少,是一條鮮有人走過的道路,會栽跟頭,會有挫折。
但這卻是一條不得不走的路。
你不去走,別人會走;你不去做,別人會做。
沒有質量的企業,沒有技術的企業,沒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是必然死掉的。
過剩的產業,過剩的產能,過剩的產品,也是必然會被歷史的車輪無情碾過的。
那么資金呢?那么方法呢?沒有具體方案的建議,價值并不大。
本文給出一些小建議,諸位可以參考一下。
1、做減法
這是專注化的第一步,梳理業務線,剝離不良資產,回籠現金流,因為只有有了健康的現金流才能有一定的儲備投入到研發,投入到團隊,否則項目進行到一半沒有了后續資金,這是很可惜的事情。藍色巨人IBM在戰略轉型時將個人電腦業務賣給了聯想,就是這個道理。
如果企業的業務線不多,只是專注于某個品類的產品,就要梳理產品線,將銷量不好、原材料采購困難、利潤率不高的產品進行淘汰,并將一些快要過時的產品迅速打折處理掉,折扣率每個商家自己核算,出發點同樣是回籠資金。
然后還要梳理客戶,很多工廠做習慣了B2B大宗業務,當形勢不好的時候,也開始接一些散單,給對方進行貼牌,利潤不高,工序麻煩,對接復雜,吃力不討好,不過是寄希望于對方在其市場上打開局面后,能夠下一個大單,也就是所謂的培養客戶。
實際上,如果對方只是一個貿易商或者國外的小B客戶,大可不必如此費心,通過亞馬遜這樣的跨境B2C平臺直接面對終端客戶,利潤高,反饋快,不是更好?要將工廠現有的業務員、采購員、生產工人、質檢員、倉管員從現有的小B客戶身上解脫出來,把同樣的時間和精力花在終端消費者身上,收益可能會更大。
當然這還涉及到你的產品,如果現有產品無法得到終端消費者的好評,回籠資金的目的就是倒逼你研發更適合終端消費者的新品,擺脫小B的目的就是為了讓你積累與終端消費者打交道的經驗,在企業內部更好的鍛煉隊伍。
2、產品為王
所有的競爭最終都是產品的競爭,要想讓產品有更好的銷路,不是看自我的感覺,而是看市場的反饋,在提倡和強調工匠精神的現在,這就是指將產品打磨到自己能做到的最好程度,給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大家都在說極致,到底什么是極致,對于一個企業而言,就是和業內頂尖的產品去對比,看還有沒有瑕疵,看還有沒有差別。
然后在設計、生產、加工、裝備、工藝、機械、包裝、儲存、運輸等環節實現高度的標準化,同時這個標準還要在可實現的范圍內不斷的精益求精。
這是一個自我否定、自我彌補、自我成長、自我強化的歷程,會很辛苦,怎么能不辛苦?會有疼痛,怎么會不疼痛?
一切都要用胸懷去承受,用格局去消解。
而當你的企業真正因此而更上了一個臺階以后,面對的就是強者更強,弱者更弱,贏家通吃的局面。
馬太福音是怎么講的?
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余;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而如果你沒有讓企業更上一個臺階,可能最終面臨的情況就是一無所有,曾有的輝煌煙消云散,曾有的成就恍然隔世。
商場,從來不相信眼淚。
?
3、以消費者為中心
互聯網時代,消費者的聲音被無限的放大,以至于能夠影響到傳統制造企業的銷售。
過去,消費者的意見很弱,即便對生產商的產品有不滿,但也無法影響到其他的購買者,無法給企業施加太多的壓力,但現在不同了。
這也是為什么更多的消費者更喜歡電商購物的原因。
在商場或者專賣店購物,商家售后處理的方式往往是簡單粗暴的,能騙就騙,能拖就拖,能少就少,但電商平臺就不同了,特別是亞馬遜這樣優質的平臺,幾個差評就能讓商家睡不著覺,迅速聯系買家解決問題。
買家掌握了主動權,給賣家帶上了緊箍咒。
當然一些采用不當手段威脅買家消除差評的案例同樣存在,但畢竟是少數。
當嘗試過了更好的消費體驗后,幾乎沒有多少買家愿意再重歸糟糕透頂的消費時代。于是也逼著商家不得不迎合買家,不得不提供更好的產品,提供更好的服務,提供更好的消費體驗,提供更好的售后。
對于制造型企業,也是一樣的道理。
以消費者為中心,并不能僅僅停留在嘴上,因為消費者會用腳投票,會用手里的錢投票。
4、智能化趨勢
除了品牌化以外,未來制造業的另一個趨勢一定是智能化。
智能化的制造業既能解決效率問題,解決產品附加值的問題,還能解決一部分的污染問題,包括在一定程度緩解霧霾。
智能化會帶來低碳、環保、節能和高效,會促進綠色制造,也會快速淘汰掉落后的企業,快速淘汰掉沒有其他生存技能的工人。
作為企業而言,要快速讓自己增值,靠近智能化的方向;對于個人而言,要給自我的生存增加更多的砝碼,在更多制造企業轉向智能化的時候,讓自己不被職場所淘汰。
想要比別人過得好,就必須比別人能力高;想要比別人過得更好,就必須比別人更快的抓住趨勢。
但與此同時,也要清醒的認識到,雖然智能服務、智能工廠、智能制造是一個美好的藍圖,但每家企業都有不同的實施路徑,完全照搬他人的成功模式,只能將自己的現金儲備折騰光,等到資金鏈一斷,企業可能也就死掉了。
所以要謀定而動。
5、不斷學習
大浪淘沙,數風流人物!
浪花淘盡制造業的英雄。
制造業一片紅火,欣欣向上的時候,你的制造業,未必那么好;制造業哀鴻遍野,訂單銳減的時候,你的制造業,也未必那么不好。
一切的一切,都在于你的眼光,你的視野,你的實力。
在你是否能冷靜的去觀察,是否能敏銳的把握機遇,是否能在激烈的廝殺中看到不一樣的東西。
如何從這一次的制造業變革中分得一杯羹,甚至走向繁榮之巔,與制造企業家的學習力息息相關。
但面對紛紛擾擾的聲音,面對形形色色的課程,面對林林總總的信息,究竟要作何選擇。
每個人都給出了不同的方向。
而我給出的,是出口跨境電商。 查看全部
?上一篇我們就說到了目前中國制造業的優劣勢,今天給大家講講制造業的升級換代之路到底該怎么走。
【制造業的升級換代之路】
制造業確實到了該升級換代的時候,而升級換代需要投入時間、精力、資金和成本來做,由誰來做?怎么去做?成功了有多大的收益?會不會被模仿和剽竊?失敗了有多大的風險?會不會家破人亡累累負債?
這些問題莫衷一是。
于是我們看到了有的人已經開始在行動,有的人依舊徘徊不前,有的人四處求訪,有的人閉門造車。
實際上,升級換代是一個創新的過程,更是一個試錯的過程,實話實話,失敗的概率多,成功的概率少,是一條鮮有人走過的道路,會栽跟頭,會有挫折。
但這卻是一條不得不走的路。
你不去走,別人會走;你不去做,別人會做。
沒有質量的企業,沒有技術的企業,沒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是必然死掉的。
過剩的產業,過剩的產能,過剩的產品,也是必然會被歷史的車輪無情碾過的。
那么資金呢?那么方法呢?沒有具體方案的建議,價值并不大。
本文給出一些小建議,諸位可以參考一下。
1、做減法
這是專注化的第一步,梳理業務線,剝離不良資產,回籠現金流,因為只有有了健康的現金流才能有一定的儲備投入到研發,投入到團隊,否則項目進行到一半沒有了后續資金,這是很可惜的事情。藍色巨人IBM在戰略轉型時將個人電腦業務賣給了聯想,就是這個道理。
如果企業的業務線不多,只是專注于某個品類的產品,就要梳理產品線,將銷量不好、原材料采購困難、利潤率不高的產品進行淘汰,并將一些快要過時的產品迅速打折處理掉,折扣率每個商家自己核算,出發點同樣是回籠資金。
然后還要梳理客戶,很多工廠做習慣了B2B大宗業務,當形勢不好的時候,也開始接一些散單,給對方進行貼牌,利潤不高,工序麻煩,對接復雜,吃力不討好,不過是寄希望于對方在其市場上打開局面后,能夠下一個大單,也就是所謂的培養客戶。
實際上,如果對方只是一個貿易商或者國外的小B客戶,大可不必如此費心,通過亞馬遜這樣的跨境B2C平臺直接面對終端客戶,利潤高,反饋快,不是更好?要將工廠現有的業務員、采購員、生產工人、質檢員、倉管員從現有的小B客戶身上解脫出來,把同樣的時間和精力花在終端消費者身上,收益可能會更大。
當然這還涉及到你的產品,如果現有產品無法得到終端消費者的好評,回籠資金的目的就是倒逼你研發更適合終端消費者的新品,擺脫小B的目的就是為了讓你積累與終端消費者打交道的經驗,在企業內部更好的鍛煉隊伍。
2、產品為王
所有的競爭最終都是產品的競爭,要想讓產品有更好的銷路,不是看自我的感覺,而是看市場的反饋,在提倡和強調工匠精神的現在,這就是指將產品打磨到自己能做到的最好程度,給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大家都在說極致,到底什么是極致,對于一個企業而言,就是和業內頂尖的產品去對比,看還有沒有瑕疵,看還有沒有差別。
然后在設計、生產、加工、裝備、工藝、機械、包裝、儲存、運輸等環節實現高度的標準化,同時這個標準還要在可實現的范圍內不斷的精益求精。
這是一個自我否定、自我彌補、自我成長、自我強化的歷程,會很辛苦,怎么能不辛苦?會有疼痛,怎么會不疼痛?
一切都要用胸懷去承受,用格局去消解。
而當你的企業真正因此而更上了一個臺階以后,面對的就是強者更強,弱者更弱,贏家通吃的局面。
馬太福音是怎么講的?
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余;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而如果你沒有讓企業更上一個臺階,可能最終面臨的情況就是一無所有,曾有的輝煌煙消云散,曾有的成就恍然隔世。
商場,從來不相信眼淚。
?
3、以消費者為中心
互聯網時代,消費者的聲音被無限的放大,以至于能夠影響到傳統制造企業的銷售。
過去,消費者的意見很弱,即便對生產商的產品有不滿,但也無法影響到其他的購買者,無法給企業施加太多的壓力,但現在不同了。
這也是為什么更多的消費者更喜歡電商購物的原因。
在商場或者專賣店購物,商家售后處理的方式往往是簡單粗暴的,能騙就騙,能拖就拖,能少就少,但電商平臺就不同了,特別是亞馬遜這樣優質的平臺,幾個差評就能讓商家睡不著覺,迅速聯系買家解決問題。
買家掌握了主動權,給賣家帶上了緊箍咒。
當然一些采用不當手段威脅買家消除差評的案例同樣存在,但畢竟是少數。
當嘗試過了更好的消費體驗后,幾乎沒有多少買家愿意再重歸糟糕透頂的消費時代。于是也逼著商家不得不迎合買家,不得不提供更好的產品,提供更好的服務,提供更好的消費體驗,提供更好的售后。
對于制造型企業,也是一樣的道理。
以消費者為中心,并不能僅僅停留在嘴上,因為消費者會用腳投票,會用手里的錢投票。
4、智能化趨勢
除了品牌化以外,未來制造業的另一個趨勢一定是智能化。
智能化的制造業既能解決效率問題,解決產品附加值的問題,還能解決一部分的污染問題,包括在一定程度緩解霧霾。
智能化會帶來低碳、環保、節能和高效,會促進綠色制造,也會快速淘汰掉落后的企業,快速淘汰掉沒有其他生存技能的工人。
作為企業而言,要快速讓自己增值,靠近智能化的方向;對于個人而言,要給自我的生存增加更多的砝碼,在更多制造企業轉向智能化的時候,讓自己不被職場所淘汰。
想要比別人過得好,就必須比別人能力高;想要比別人過得更好,就必須比別人更快的抓住趨勢。
但與此同時,也要清醒的認識到,雖然智能服務、智能工廠、智能制造是一個美好的藍圖,但每家企業都有不同的實施路徑,完全照搬他人的成功模式,只能將自己的現金儲備折騰光,等到資金鏈一斷,企業可能也就死掉了。
所以要謀定而動。
5、不斷學習
大浪淘沙,數風流人物!
浪花淘盡制造業的英雄。
制造業一片紅火,欣欣向上的時候,你的制造業,未必那么好;制造業哀鴻遍野,訂單銳減的時候,你的制造業,也未必那么不好。
一切的一切,都在于你的眼光,你的視野,你的實力。
在你是否能冷靜的去觀察,是否能敏銳的把握機遇,是否能在激烈的廝殺中看到不一樣的東西。
如何從這一次的制造業變革中分得一杯羹,甚至走向繁榮之巔,與制造企業家的學習力息息相關。
但面對紛紛擾擾的聲音,面對形形色色的課程,面對林林總總的信息,究竟要作何選擇。
每個人都給出了不同的方向。
而我給出的,是出口跨境電商。
【中國傳統制造業走向】中國制造業的優劣勢
跨境政策 ? moss 發表了文章 ? 0 個評論 ? 18608 次瀏覽 ? 2017-02-28 16:28
?【中國目前優勢之一:國家戰略】
目前來說,制造業仍然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國家同樣意識到了制造業面臨的問題,所以才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提出了新常態,提出了一帶一路,也提出了供給側改革,希望中國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
在《中國制造2025》的文件中提出了5點基本方針,分別是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機構優化和人才為本。分別針對制造業發展的不同環節,提出了相應的要求和應對策略,希望幫助企業扎扎實實的打下基礎,為未來的競爭提供更多有利的幫助。
根據中央的相關精神,多部委也在聯手推動制造工業的綠色轉型,并且明確了有關的資金扶持政策,各地也開始陸續制定和出臺制造業方面的利好政策,比如設立促進質量升級的專項資金,再比如設立質量創新的專項獎勵,以及被認定為高新技術的制造型企業,可以享受相應的稅收減免政策等。
但這些政策都是有門檻的,也就是必須達到了相關的認定標準,低端的制造業如果靠現有的資質去申請,肯定是無法通過的,所以如果本身“硬件”不過關,實際上也是享受不到任何政策方面的助益,但對發展尚可的制造型企業而言,有可能帶來新一輪的突圍機遇。
另外,中國制造2025也鎖定了重點發展的十大領域,雖然這與大多數的制造型企業家的行業相關性不大,但也由此可以看出國家“重振制造業”的決心,這是國家的一個大戰略,關系到未來的產業布局和國際話語權,所以中國新一輪的制造業革命已然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
【中國目前優勢之二:專業配套】
實際上,對于制造業的未來,我們既不必太過樂觀,也不必太過悲觀,因為優劣共存,關鍵看如何將優勢發揮到最大,把握住時間窗口期,如何將劣勢進行扭轉,防止國際巨頭的強力碾壓。
中國的制造業從無到有,通過了三十多年的時間,也建立起了比較完善的工業體系,這一點是有目共睹,毋庸置疑的。
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的制造業實際上從事的只是加工貿易,是簡單的組裝,當時主要是為了解決大量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后的就業問題,這類人群并沒有別的技術,所以只能從事比較簡單的手工勞作。
但經過長期的積累,中國的制造業已經可以開始向更高的工業形態進化了,但大部分的制造企業已經習慣了生產低端產品,已經形成了路徑依賴,并不愿意投入更多的資金和技術去做高端產品,所以才有了這一場陣痛。
不是逼到萬不得已的份兒上,誰愿意流血變革?誰愿意剜肉割心?誰愿意忍痛割愛?
過去中國制造業的優勢,大部分是體現在勞動力的低成本上,當前這種優勢正在逐步消失,也造成了上面提到的產業外遷問題。
但通過觀察可以發現,現階段外遷的都是一些工藝較為簡單的產品,一些專業化協同要求較高的產業仍然選擇留在了中國,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中國經過幾十年的積累,有了門類相對齊全的產業配套能力,某個產品從開始到成品,在國內基本上都可以找到合作的廠商,而印度、東南亞等地還不具備這樣的條件。
這就是中國制造業的一個關鍵優勢。
所以很多專業化程度高的產業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依舊離不開中國,在印度、東南亞等地的配套行業發展成熟之前,就是留給中國制造業的一個時間窗口期,能否利用這個窗口期完成一次蛻變,是關系到生死存亡的大問題。
那么,中國制造業想要完成轉型,面臨著的最大問題又是什么?
【中國目前劣勢之一:核心技術】
除了在價格方面的低廉,中國的制造業似乎沒有更多可以拿得出手的優勢了。
而這一切的根源就是中國的制造業整體含金量過低,技術水平不達標,趨同化現象嚴重,沒有更多的競爭手段了。
當然,一些企業也通過各種營銷方法擴大了產品知名度,比如事件營銷、病毒營銷、美女營銷、惡俗營銷等,但沒有強有力的產品作為后盾,再巧妙的營銷方法也注定是曇花一現,有時甚至會對品牌產生負面的影響。
就長遠而言,還是要主抓產品質量,主抓核心技術,如果中國制造業的產品和技術不能適應新的時代,不能做出差異化,那么永遠會面臨著數不清的麻煩和危機。
如何順應這股潮流,進行有效創新,讓自己的企業擁有更多的生存空間,是每一個企業家都要去思考和探索的問題。但毋庸置疑的是,未來的競爭一定會加劇,在競爭后分層,在分層后淘汰,剩下的都是轉型成功的制造型企業,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身后是無數的累累白骨。
不過,要想從低端制造業向高端制造業升級,是要做出很多犧牲和突破的,其中最難打通的一個瓶頸就是技術環節,我國目前的技術標準與國外先進標準的差距仍然很大,存在著老化滯后等問題。如果技術環節無法打通,制造業和經濟的發展就會進入一個瓶頸期,有經濟學家稱之為中等收入陷阱。
而中國是否會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這個宏觀的話題本文暫不論述。
不同的行業有行業的規則和潛規則,有適用于自身的叢林法則,也有不同的行業格局和大的趨勢,有國際上的大巨頭,如何有效的制定轉型計劃,是考驗掌舵人智慧和管理層能力的一個挑戰。
比如,汽車制造商如何與保時捷、豐田競爭?
再比如,手機制造商如何與蘋果、三星競爭?
發展較為成熟的行業都會面臨著與這些國際大公司競爭的問題,而在綜合實力無法與之抗衡的情況下,只能選擇走一條差異化的道路,市場定位差異化,顧客群體差異化,功能外觀差異化,品牌宣傳差異化……
但差異化的切入點并不好找,因為無數的廠商都在冥思苦想這個問題,可以嘗試的方法都已經被無數次驗證過了,可以想到的方案都已經一次次的被提出了。
這方面,對于中國制造業而言,依舊要去摸索。
【中國目前劣勢之二:掌舵人思維】
總體說來,中國的民營制造企業家以草莽出身居多,當他們的玩法開始逐漸不被市場所認可和接受的時候,一部分先知先覺的人采取了主動甚至是斷腕式的變革,讓自己在新的經濟環境中更有競爭力,而另一些則依舊保持著舊思維,逐漸與當下的市場脫軌,生存日益艱難。
于是,很多制造型企業家陷入了焦灼的狀態,他們希望增加銷售額,但不知如何去做;他們希望有更多的利潤,但難以突破自我的局限。
面對和過去截然不同的商業環境,他們希望能夠成為行業的領袖,但看不清也跟不上時代的變局;他們希望能夠基業長青,但或許只能迎來暗淡的結局。
一個企業掌舵人的思維和格局,決定著這個企業的前途和命運,不破不立,大破大立,對于新鮮事物的第一反應不應該是排斥,而是在了解和認知后,判斷適不適合自己。
中國的制造廠商面對新形勢下的新變局,所采取的行動也不盡相同,不過無外乎以下幾種:
1、依舊閉目塞聽,固執己見,用陳舊的模式來抵抗互聯網的沖擊,想再熬幾年經濟就會再次進入高速增長期,所以不為所動,其狀況要么就是已經被市場淘汰掉了,要么就是一直徘徊在死亡的邊緣;
2、接觸過新思想、新方法、新事物,但由于自身水平有限以及管理層素質不高,無法培養起自身的互聯網思維,導致功敗垂成;
3、引進過相關團隊,操作過相關平臺,學習過相關課程,交流過相關思想,努力想從傳統的制造業變成新型的制造業,但由于種種客觀原因的限制,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后續的發展乏力,目前止步不前或者呈現出了頹勢;
4、掌舵人憑借決心和毅力,制造出了相對高質量的產品,并且讓品牌在市場上有了一定的知名度,目前的銷售業績也還不錯,但距離國際化的大品牌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商業環境將有著更加急劇的變化,在一個個新的商業名詞不斷誕生的今天,在一陣陣“顛覆”、“連接”、“跨界”和“融合”的吶喊助威中,在“亂花漸欲迷人眼”、“不識廬山真面目”和“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現實困境中,選擇去信什么,選擇去做什么,選擇怎么做,都成了見仁見智的問題。
而大部分傳統制造業的掌舵人,對于互聯網以及移動互聯網的理解,確實還很粗陋和淺薄,而在這樣的領導體制下,非但很難在企業自身的土壤環境中培養出優秀的新型商業人才,即便是引進了有能力、有思想、有水平的“空降兵”,其結果不是被原有的體系同化掉,從而變得平庸和碌碌無為,就是因為水土不服而最終出走。 查看全部
目前來說,制造業仍然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國家同樣意識到了制造業面臨的問題,所以才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提出了新常態,提出了一帶一路,也提出了供給側改革,希望中國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
在《中國制造2025》的文件中提出了5點基本方針,分別是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機構優化和人才為本。分別針對制造業發展的不同環節,提出了相應的要求和應對策略,希望幫助企業扎扎實實的打下基礎,為未來的競爭提供更多有利的幫助。
根據中央的相關精神,多部委也在聯手推動制造工業的綠色轉型,并且明確了有關的資金扶持政策,各地也開始陸續制定和出臺制造業方面的利好政策,比如設立促進質量升級的專項資金,再比如設立質量創新的專項獎勵,以及被認定為高新技術的制造型企業,可以享受相應的稅收減免政策等。
但這些政策都是有門檻的,也就是必須達到了相關的認定標準,低端的制造業如果靠現有的資質去申請,肯定是無法通過的,所以如果本身“硬件”不過關,實際上也是享受不到任何政策方面的助益,但對發展尚可的制造型企業而言,有可能帶來新一輪的突圍機遇。
另外,中國制造2025也鎖定了重點發展的十大領域,雖然這與大多數的制造型企業家的行業相關性不大,但也由此可以看出國家“重振制造業”的決心,這是國家的一個大戰略,關系到未來的產業布局和國際話語權,所以中國新一輪的制造業革命已然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
【中國目前優勢之二:專業配套】
實際上,對于制造業的未來,我們既不必太過樂觀,也不必太過悲觀,因為優劣共存,關鍵看如何將優勢發揮到最大,把握住時間窗口期,如何將劣勢進行扭轉,防止國際巨頭的強力碾壓。
中國的制造業從無到有,通過了三十多年的時間,也建立起了比較完善的工業體系,這一點是有目共睹,毋庸置疑的。
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的制造業實際上從事的只是加工貿易,是簡單的組裝,當時主要是為了解決大量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后的就業問題,這類人群并沒有別的技術,所以只能從事比較簡單的手工勞作。
但經過長期的積累,中國的制造業已經可以開始向更高的工業形態進化了,但大部分的制造企業已經習慣了生產低端產品,已經形成了路徑依賴,并不愿意投入更多的資金和技術去做高端產品,所以才有了這一場陣痛。
不是逼到萬不得已的份兒上,誰愿意流血變革?誰愿意剜肉割心?誰愿意忍痛割愛?
過去中國制造業的優勢,大部分是體現在勞動力的低成本上,當前這種優勢正在逐步消失,也造成了上面提到的產業外遷問題。
但通過觀察可以發現,現階段外遷的都是一些工藝較為簡單的產品,一些專業化協同要求較高的產業仍然選擇留在了中國,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中國經過幾十年的積累,有了門類相對齊全的產業配套能力,某個產品從開始到成品,在國內基本上都可以找到合作的廠商,而印度、東南亞等地還不具備這樣的條件。
這就是中國制造業的一個關鍵優勢。
所以很多專業化程度高的產業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依舊離不開中國,在印度、東南亞等地的配套行業發展成熟之前,就是留給中國制造業的一個時間窗口期,能否利用這個窗口期完成一次蛻變,是關系到生死存亡的大問題。
那么,中國制造業想要完成轉型,面臨著的最大問題又是什么?
【中國目前劣勢之一:核心技術】
除了在價格方面的低廉,中國的制造業似乎沒有更多可以拿得出手的優勢了。
而這一切的根源就是中國的制造業整體含金量過低,技術水平不達標,趨同化現象嚴重,沒有更多的競爭手段了。
當然,一些企業也通過各種營銷方法擴大了產品知名度,比如事件營銷、病毒營銷、美女營銷、惡俗營銷等,但沒有強有力的產品作為后盾,再巧妙的營銷方法也注定是曇花一現,有時甚至會對品牌產生負面的影響。
就長遠而言,還是要主抓產品質量,主抓核心技術,如果中國制造業的產品和技術不能適應新的時代,不能做出差異化,那么永遠會面臨著數不清的麻煩和危機。
如何順應這股潮流,進行有效創新,讓自己的企業擁有更多的生存空間,是每一個企業家都要去思考和探索的問題。但毋庸置疑的是,未來的競爭一定會加劇,在競爭后分層,在分層后淘汰,剩下的都是轉型成功的制造型企業,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身后是無數的累累白骨。
不過,要想從低端制造業向高端制造業升級,是要做出很多犧牲和突破的,其中最難打通的一個瓶頸就是技術環節,我國目前的技術標準與國外先進標準的差距仍然很大,存在著老化滯后等問題。如果技術環節無法打通,制造業和經濟的發展就會進入一個瓶頸期,有經濟學家稱之為中等收入陷阱。
而中國是否會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這個宏觀的話題本文暫不論述。
不同的行業有行業的規則和潛規則,有適用于自身的叢林法則,也有不同的行業格局和大的趨勢,有國際上的大巨頭,如何有效的制定轉型計劃,是考驗掌舵人智慧和管理層能力的一個挑戰。
比如,汽車制造商如何與保時捷、豐田競爭?
再比如,手機制造商如何與蘋果、三星競爭?
發展較為成熟的行業都會面臨著與這些國際大公司競爭的問題,而在綜合實力無法與之抗衡的情況下,只能選擇走一條差異化的道路,市場定位差異化,顧客群體差異化,功能外觀差異化,品牌宣傳差異化……
但差異化的切入點并不好找,因為無數的廠商都在冥思苦想這個問題,可以嘗試的方法都已經被無數次驗證過了,可以想到的方案都已經一次次的被提出了。
這方面,對于中國制造業而言,依舊要去摸索。
【中國目前劣勢之二:掌舵人思維】
總體說來,中國的民營制造企業家以草莽出身居多,當他們的玩法開始逐漸不被市場所認可和接受的時候,一部分先知先覺的人采取了主動甚至是斷腕式的變革,讓自己在新的經濟環境中更有競爭力,而另一些則依舊保持著舊思維,逐漸與當下的市場脫軌,生存日益艱難。
于是,很多制造型企業家陷入了焦灼的狀態,他們希望增加銷售額,但不知如何去做;他們希望有更多的利潤,但難以突破自我的局限。
面對和過去截然不同的商業環境,他們希望能夠成為行業的領袖,但看不清也跟不上時代的變局;他們希望能夠基業長青,但或許只能迎來暗淡的結局。
一個企業掌舵人的思維和格局,決定著這個企業的前途和命運,不破不立,大破大立,對于新鮮事物的第一反應不應該是排斥,而是在了解和認知后,判斷適不適合自己。
中國的制造廠商面對新形勢下的新變局,所采取的行動也不盡相同,不過無外乎以下幾種:
1、依舊閉目塞聽,固執己見,用陳舊的模式來抵抗互聯網的沖擊,想再熬幾年經濟就會再次進入高速增長期,所以不為所動,其狀況要么就是已經被市場淘汰掉了,要么就是一直徘徊在死亡的邊緣;
2、接觸過新思想、新方法、新事物,但由于自身水平有限以及管理層素質不高,無法培養起自身的互聯網思維,導致功敗垂成;
3、引進過相關團隊,操作過相關平臺,學習過相關課程,交流過相關思想,努力想從傳統的制造業變成新型的制造業,但由于種種客觀原因的限制,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后續的發展乏力,目前止步不前或者呈現出了頹勢;
4、掌舵人憑借決心和毅力,制造出了相對高質量的產品,并且讓品牌在市場上有了一定的知名度,目前的銷售業績也還不錯,但距離國際化的大品牌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商業環境將有著更加急劇的變化,在一個個新的商業名詞不斷誕生的今天,在一陣陣“顛覆”、“連接”、“跨界”和“融合”的吶喊助威中,在“亂花漸欲迷人眼”、“不識廬山真面目”和“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現實困境中,選擇去信什么,選擇去做什么,選擇怎么做,都成了見仁見智的問題。
而大部分傳統制造業的掌舵人,對于互聯網以及移動互聯網的理解,確實還很粗陋和淺薄,而在這樣的領導體制下,非但很難在企業自身的土壤環境中培養出優秀的新型商業人才,即便是引進了有能力、有思想、有水平的“空降兵”,其結果不是被原有的體系同化掉,從而變得平庸和碌碌無為,就是因為水土不服而最終出走。 查看全部
?【中國目前優勢之一:國家戰略】
目前來說,制造業仍然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國家同樣意識到了制造業面臨的問題,所以才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提出了新常態,提出了一帶一路,也提出了供給側改革,希望中國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
在《中國制造2025》的文件中提出了5點基本方針,分別是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機構優化和人才為本。分別針對制造業發展的不同環節,提出了相應的要求和應對策略,希望幫助企業扎扎實實的打下基礎,為未來的競爭提供更多有利的幫助。
根據中央的相關精神,多部委也在聯手推動制造工業的綠色轉型,并且明確了有關的資金扶持政策,各地也開始陸續制定和出臺制造業方面的利好政策,比如設立促進質量升級的專項資金,再比如設立質量創新的專項獎勵,以及被認定為高新技術的制造型企業,可以享受相應的稅收減免政策等。
但這些政策都是有門檻的,也就是必須達到了相關的認定標準,低端的制造業如果靠現有的資質去申請,肯定是無法通過的,所以如果本身“硬件”不過關,實際上也是享受不到任何政策方面的助益,但對發展尚可的制造型企業而言,有可能帶來新一輪的突圍機遇。
另外,中國制造2025也鎖定了重點發展的十大領域,雖然這與大多數的制造型企業家的行業相關性不大,但也由此可以看出國家“重振制造業”的決心,這是國家的一個大戰略,關系到未來的產業布局和國際話語權,所以中國新一輪的制造業革命已然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
【中國目前優勢之二:專業配套】
實際上,對于制造業的未來,我們既不必太過樂觀,也不必太過悲觀,因為優劣共存,關鍵看如何將優勢發揮到最大,把握住時間窗口期,如何將劣勢進行扭轉,防止國際巨頭的強力碾壓。
中國的制造業從無到有,通過了三十多年的時間,也建立起了比較完善的工業體系,這一點是有目共睹,毋庸置疑的。
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的制造業實際上從事的只是加工貿易,是簡單的組裝,當時主要是為了解決大量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后的就業問題,這類人群并沒有別的技術,所以只能從事比較簡單的手工勞作。
但經過長期的積累,中國的制造業已經可以開始向更高的工業形態進化了,但大部分的制造企業已經習慣了生產低端產品,已經形成了路徑依賴,并不愿意投入更多的資金和技術去做高端產品,所以才有了這一場陣痛。
不是逼到萬不得已的份兒上,誰愿意流血變革?誰愿意剜肉割心?誰愿意忍痛割愛?
過去中國制造業的優勢,大部分是體現在勞動力的低成本上,當前這種優勢正在逐步消失,也造成了上面提到的產業外遷問題。
但通過觀察可以發現,現階段外遷的都是一些工藝較為簡單的產品,一些專業化協同要求較高的產業仍然選擇留在了中國,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中國經過幾十年的積累,有了門類相對齊全的產業配套能力,某個產品從開始到成品,在國內基本上都可以找到合作的廠商,而印度、東南亞等地還不具備這樣的條件。
這就是中國制造業的一個關鍵優勢。
所以很多專業化程度高的產業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依舊離不開中國,在印度、東南亞等地的配套行業發展成熟之前,就是留給中國制造業的一個時間窗口期,能否利用這個窗口期完成一次蛻變,是關系到生死存亡的大問題。
那么,中國制造業想要完成轉型,面臨著的最大問題又是什么?
【中國目前劣勢之一:核心技術】
除了在價格方面的低廉,中國的制造業似乎沒有更多可以拿得出手的優勢了。
而這一切的根源就是中國的制造業整體含金量過低,技術水平不達標,趨同化現象嚴重,沒有更多的競爭手段了。
當然,一些企業也通過各種營銷方法擴大了產品知名度,比如事件營銷、病毒營銷、美女營銷、惡俗營銷等,但沒有強有力的產品作為后盾,再巧妙的營銷方法也注定是曇花一現,有時甚至會對品牌產生負面的影響。
就長遠而言,還是要主抓產品質量,主抓核心技術,如果中國制造業的產品和技術不能適應新的時代,不能做出差異化,那么永遠會面臨著數不清的麻煩和危機。
如何順應這股潮流,進行有效創新,讓自己的企業擁有更多的生存空間,是每一個企業家都要去思考和探索的問題。但毋庸置疑的是,未來的競爭一定會加劇,在競爭后分層,在分層后淘汰,剩下的都是轉型成功的制造型企業,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身后是無數的累累白骨。
不過,要想從低端制造業向高端制造業升級,是要做出很多犧牲和突破的,其中最難打通的一個瓶頸就是技術環節,我國目前的技術標準與國外先進標準的差距仍然很大,存在著老化滯后等問題。如果技術環節無法打通,制造業和經濟的發展就會進入一個瓶頸期,有經濟學家稱之為中等收入陷阱。
而中國是否會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這個宏觀的話題本文暫不論述。
不同的行業有行業的規則和潛規則,有適用于自身的叢林法則,也有不同的行業格局和大的趨勢,有國際上的大巨頭,如何有效的制定轉型計劃,是考驗掌舵人智慧和管理層能力的一個挑戰。
比如,汽車制造商如何與保時捷、豐田競爭?
再比如,手機制造商如何與蘋果、三星競爭?
發展較為成熟的行業都會面臨著與這些國際大公司競爭的問題,而在綜合實力無法與之抗衡的情況下,只能選擇走一條差異化的道路,市場定位差異化,顧客群體差異化,功能外觀差異化,品牌宣傳差異化……
但差異化的切入點并不好找,因為無數的廠商都在冥思苦想這個問題,可以嘗試的方法都已經被無數次驗證過了,可以想到的方案都已經一次次的被提出了。
這方面,對于中國制造業而言,依舊要去摸索。
【中國目前劣勢之二:掌舵人思維】
總體說來,中國的民營制造企業家以草莽出身居多,當他們的玩法開始逐漸不被市場所認可和接受的時候,一部分先知先覺的人采取了主動甚至是斷腕式的變革,讓自己在新的經濟環境中更有競爭力,而另一些則依舊保持著舊思維,逐漸與當下的市場脫軌,生存日益艱難。
于是,很多制造型企業家陷入了焦灼的狀態,他們希望增加銷售額,但不知如何去做;他們希望有更多的利潤,但難以突破自我的局限。
面對和過去截然不同的商業環境,他們希望能夠成為行業的領袖,但看不清也跟不上時代的變局;他們希望能夠基業長青,但或許只能迎來暗淡的結局。
一個企業掌舵人的思維和格局,決定著這個企業的前途和命運,不破不立,大破大立,對于新鮮事物的第一反應不應該是排斥,而是在了解和認知后,判斷適不適合自己。
中國的制造廠商面對新形勢下的新變局,所采取的行動也不盡相同,不過無外乎以下幾種:
1、依舊閉目塞聽,固執己見,用陳舊的模式來抵抗互聯網的沖擊,想再熬幾年經濟就會再次進入高速增長期,所以不為所動,其狀況要么就是已經被市場淘汰掉了,要么就是一直徘徊在死亡的邊緣;
2、接觸過新思想、新方法、新事物,但由于自身水平有限以及管理層素質不高,無法培養起自身的互聯網思維,導致功敗垂成;
3、引進過相關團隊,操作過相關平臺,學習過相關課程,交流過相關思想,努力想從傳統的制造業變成新型的制造業,但由于種種客觀原因的限制,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后續的發展乏力,目前止步不前或者呈現出了頹勢;
4、掌舵人憑借決心和毅力,制造出了相對高質量的產品,并且讓品牌在市場上有了一定的知名度,目前的銷售業績也還不錯,但距離國際化的大品牌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商業環境將有著更加急劇的變化,在一個個新的商業名詞不斷誕生的今天,在一陣陣“顛覆”、“連接”、“跨界”和“融合”的吶喊助威中,在“亂花漸欲迷人眼”、“不識廬山真面目”和“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現實困境中,選擇去信什么,選擇去做什么,選擇怎么做,都成了見仁見智的問題。
而大部分傳統制造業的掌舵人,對于互聯網以及移動互聯網的理解,確實還很粗陋和淺薄,而在這樣的領導體制下,非但很難在企業自身的土壤環境中培養出優秀的新型商業人才,即便是引進了有能力、有思想、有水平的“空降兵”,其結果不是被原有的體系同化掉,從而變得平庸和碌碌無為,就是因為水土不服而最終出走。
【中國傳統制造業走向】2017年對于傳統企業來說,究竟有何變化呢?
跨境政策 ? moss 發表了文章 ? 0 個評論 ? 8591 次瀏覽 ? 2017-02-27 15:19
上一期我們講到2016傳統企業的目前的生存狀況《巨變時代企業的生存邏輯,中國式制造業何去何從!《巨變時代企業的生存邏輯,中國式制造業何去何從!》,那么2017年對于傳統企業來說,究竟有何變化呢?請看小編跟您講解講解。
【“漲漲漲”與“1207億”】
對于傳統企業而言,舊有的模式已經行不通了,新生的模式還沒有顯示出成效,所能看到的結果就是生意越來越難做,錢也越來越難賺了,觸目所及都是一片肅殺的景象,只有一小部分企業因為掌握了核心優勢而尚且過得滋潤,但占整個制造企業的比例實在是太低太低了。
很多制造型企業家好不容易要熬過2016年了,卻悲哀的發現,2017年的路依舊不知道該往哪兒走,2017年要面臨的情況可能更加復雜、更加殘酷、更加變幻莫測。
低端制造業的紅利期已經過去了,那時候中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市場上的商品種類極其有限,產品只要生產出來了就不愁銷路,哪怕質量有瑕疵,哪怕包裝不美觀,哪怕功能不好用,在供需不平衡和粗放式的經濟發展條件下,產品依舊可以賣出去甚至成為熱銷款式。
然而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加上中產階級的興盛崛起,中國的消費生態已經發生了巨變,人們更加追求產品的品質和質量,于是很多低端的國貨開始銷路受阻,造成了庫存積壓和產能過剩,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則是高端產品難以破局,國人在海外熱捧的奶粉、尿不濕和馬桶蓋,正是此類現象的一個縮影,而海淘族也由此興起,部分互聯網公司更依靠這種現象走上了“復興之路”。
與此同時,外資也基于匯率、地租、運輸、勞動力、行政成本等方面的考量,開始“孔雀東南飛”,將訂單轉移到了印度、東南亞等新興的制造業國家。
在這些現實層面的擠壓下,大量傳統制造企業開始出現訂單不足、銷路不暢、資金短缺的惡劣局面。
依托改革開放30年積累下來的實力,不少制造業主依舊在堅持著,他們通過減員、減薪、降價、拋售、抵押、融資、負債等方式來維持企業的運轉,希望可以熬過這一輪的寒冬,等到制造業復蘇的那一天。
他們真的能等到嗎?
2016年工業領域原材料的漲價狂潮,更是給原本就在掙扎著的制造業來了一記重重的響錘,吞噬掉了其原本所剩無幾的利潤。
煤炭、鋼鐵、玻璃、木材、不銹鋼、PVC、塑料、鋁材、紙箱、運費、化工原料、銅錠……
一長串的名單和數據不用翻也知道,其最核心的關鍵詞就是:漲,漲,漲。
很多實體業主發出了絕望的吶喊。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2016年天貓雙十一的成交額達到了1207億,再創了世界紀錄,于是很多人也再度驚呼,是電商逼死了中國的制造業,如果淘寶不死,中國制造業就會滅亡,屆時伴隨著制造業的大衰退和大逃亡,成千上萬的打工者都會無家可歸,都會流離失所!
聽來令人毛骨悚然。
那么在互聯網時代來臨的今天,真的是電商壓死了實體嗎?生意真的都到跑到電商賣家那里去了嗎?
不少的電商賣家也大倒苦水,說電商的這個節那個節,雖然讓產品的銷量增多了,數據很好看,但實際上利潤根本沒有多少,有時還是賠本賺吆喝,竹籃打水一場空,而賣出去的貨源,還不都是made in China?
實際上問題的癥結仍在于中國的制造業太過低端,在創新能力不足且同質化嚴重的情況下,只能被迫降價,讓利潤持續走低,特別是互聯網的出現讓制造商的信息壟斷優勢不再,消費者可以選擇的范圍一下子增多了,就算沒有天貓淘寶和京東,成熟的消費者也會選擇去海淘高質量的商品。
而中國大多數的制造型企業不是沒有建立起品牌,無法產生品牌溢價,就是產品質量得過且過,根本無法與競爭對手進行有效區隔。
只能打價格戰,走薄利多銷的路子。
【薄利多銷的時代過去了】
在中國改革開放近40年的時間里,經濟增長的很快,制造業發展的也很快,但基本上采用的不是創新模式,而是“模仿、復制、抄襲、山寨”的模式,看到別人生意做得不錯,就買同樣的設備,造同樣的模具,弄同樣的外觀,走同樣的渠道,只要把貨能賣出去就行,根本不注重質量,不注重服務,不注重售后,更不注重客戶體驗。
一味的依靠關系和經驗來擴張著商業版圖,規模化生產,規模化銷售,加足馬力擴充產能,先干了再說!
其結果是什么?
就是產品嚴重同質化,老客戶留不住,新客戶難開發。
在產品不充足的時代還能勉強維持生存,甚至一夜暴富,但是到了現在這個年代,這種模式只能是死路一條。
很多制造商直觀的感受就是產品價格越來越低,產品利潤越來越少,但產品還是越來越難賣,客戶還是越來越難開發,生產出來的產品一多半辦成了庫存,成堆成堆的擺到了倉庫里。
造成的現象就是手上的現金流越來越少,工廠的運轉越來越困難。
這也導致了大部分制造業主的恐慌和焦慮,互聯網所帶來的巨大沖擊、消費者個性化需求的強勢崛起、全球經濟的不景氣等現象都給制造型企業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如何在新的形勢下找到一條出路,如何更好地應對撲面而來的危機,都令他們不知所措。
但可以預料到的一個事實是,制造企業不得不將現有的研發模式、生產模式、銷售模式和盈利模式進行解構,升級改造為現代新型制造業,以適應新的市場局面,這是一個艱難和痛苦的過程,充滿了曲折和坎坷,無法一蹴而就,只能不斷的進行嘗試和摸索,最終找到適合自身企業的那條路,實現企業內部脫胎換骨式的蛻變。
一句話,天變了,薄利多銷的時代過去了!
【夾縫中生存,制造業的機會還有多少】
那么制造業的機會和未來又在哪里?
答案似乎只有創新,手段也無非兩個,一個是產品的工匠精神,一個是服務的推陳出新。
答案很簡單,但如何能做到?做到的阻礙與沖突又有哪些?所謂知易行難,前方道路且長,回首蒼茫一片。
實際上,創新就是為了追求一種差異化,讓自己的產品和同行的不一樣,創造一種附加值,掌握自主的定價權,讓自己的產品在同類產品是唯一的,讓消費者對自己的利潤率不知情。
那么這時,消費者仍然愿意掏錢購買的原因是什么?
是你的品牌。
未來的制造業一定要向品牌要溢價,要利潤,否則越來越聰明的消費者根本沒有理由購買你的產品。
反正還有大把的備胎。
實際上,中國的制造業已經站在了一個尷尬的十字路口,低端產品產能過剩,高端產品多為空白,所以一方面國內的很多企業為了爭奪客戶不得不打起價格戰,持續壓低利潤,另一方面國外的馬桶蓋卻成為了海外代購的熱門產品。
國內制造業的生產已經跟不上了發展的要求了,生產結構的不合理導致了銷售的困局,由低端制造業向高端制造業發展才能擺脫惡性競爭,也才能獲得一線生機,改變這種“高端上不去,低端難保持”的局面。 查看全部
【“漲漲漲”與“1207億”】
對于傳統企業而言,舊有的模式已經行不通了,新生的模式還沒有顯示出成效,所能看到的結果就是生意越來越難做,錢也越來越難賺了,觸目所及都是一片肅殺的景象,只有一小部分企業因為掌握了核心優勢而尚且過得滋潤,但占整個制造企業的比例實在是太低太低了。
很多制造型企業家好不容易要熬過2016年了,卻悲哀的發現,2017年的路依舊不知道該往哪兒走,2017年要面臨的情況可能更加復雜、更加殘酷、更加變幻莫測。
低端制造業的紅利期已經過去了,那時候中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市場上的商品種類極其有限,產品只要生產出來了就不愁銷路,哪怕質量有瑕疵,哪怕包裝不美觀,哪怕功能不好用,在供需不平衡和粗放式的經濟發展條件下,產品依舊可以賣出去甚至成為熱銷款式。
然而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加上中產階級的興盛崛起,中國的消費生態已經發生了巨變,人們更加追求產品的品質和質量,于是很多低端的國貨開始銷路受阻,造成了庫存積壓和產能過剩,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則是高端產品難以破局,國人在海外熱捧的奶粉、尿不濕和馬桶蓋,正是此類現象的一個縮影,而海淘族也由此興起,部分互聯網公司更依靠這種現象走上了“復興之路”。
與此同時,外資也基于匯率、地租、運輸、勞動力、行政成本等方面的考量,開始“孔雀東南飛”,將訂單轉移到了印度、東南亞等新興的制造業國家。
在這些現實層面的擠壓下,大量傳統制造企業開始出現訂單不足、銷路不暢、資金短缺的惡劣局面。
依托改革開放30年積累下來的實力,不少制造業主依舊在堅持著,他們通過減員、減薪、降價、拋售、抵押、融資、負債等方式來維持企業的運轉,希望可以熬過這一輪的寒冬,等到制造業復蘇的那一天。
他們真的能等到嗎?
2016年工業領域原材料的漲價狂潮,更是給原本就在掙扎著的制造業來了一記重重的響錘,吞噬掉了其原本所剩無幾的利潤。
煤炭、鋼鐵、玻璃、木材、不銹鋼、PVC、塑料、鋁材、紙箱、運費、化工原料、銅錠……
一長串的名單和數據不用翻也知道,其最核心的關鍵詞就是:漲,漲,漲。
很多實體業主發出了絕望的吶喊。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2016年天貓雙十一的成交額達到了1207億,再創了世界紀錄,于是很多人也再度驚呼,是電商逼死了中國的制造業,如果淘寶不死,中國制造業就會滅亡,屆時伴隨著制造業的大衰退和大逃亡,成千上萬的打工者都會無家可歸,都會流離失所!
聽來令人毛骨悚然。
那么在互聯網時代來臨的今天,真的是電商壓死了實體嗎?生意真的都到跑到電商賣家那里去了嗎?
不少的電商賣家也大倒苦水,說電商的這個節那個節,雖然讓產品的銷量增多了,數據很好看,但實際上利潤根本沒有多少,有時還是賠本賺吆喝,竹籃打水一場空,而賣出去的貨源,還不都是made in China?
實際上問題的癥結仍在于中國的制造業太過低端,在創新能力不足且同質化嚴重的情況下,只能被迫降價,讓利潤持續走低,特別是互聯網的出現讓制造商的信息壟斷優勢不再,消費者可以選擇的范圍一下子增多了,就算沒有天貓淘寶和京東,成熟的消費者也會選擇去海淘高質量的商品。
而中國大多數的制造型企業不是沒有建立起品牌,無法產生品牌溢價,就是產品質量得過且過,根本無法與競爭對手進行有效區隔。
只能打價格戰,走薄利多銷的路子。
【薄利多銷的時代過去了】
在中國改革開放近40年的時間里,經濟增長的很快,制造業發展的也很快,但基本上采用的不是創新模式,而是“模仿、復制、抄襲、山寨”的模式,看到別人生意做得不錯,就買同樣的設備,造同樣的模具,弄同樣的外觀,走同樣的渠道,只要把貨能賣出去就行,根本不注重質量,不注重服務,不注重售后,更不注重客戶體驗。
一味的依靠關系和經驗來擴張著商業版圖,規模化生產,規模化銷售,加足馬力擴充產能,先干了再說!
其結果是什么?
就是產品嚴重同質化,老客戶留不住,新客戶難開發。
在產品不充足的時代還能勉強維持生存,甚至一夜暴富,但是到了現在這個年代,這種模式只能是死路一條。
很多制造商直觀的感受就是產品價格越來越低,產品利潤越來越少,但產品還是越來越難賣,客戶還是越來越難開發,生產出來的產品一多半辦成了庫存,成堆成堆的擺到了倉庫里。
造成的現象就是手上的現金流越來越少,工廠的運轉越來越困難。
這也導致了大部分制造業主的恐慌和焦慮,互聯網所帶來的巨大沖擊、消費者個性化需求的強勢崛起、全球經濟的不景氣等現象都給制造型企業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如何在新的形勢下找到一條出路,如何更好地應對撲面而來的危機,都令他們不知所措。
但可以預料到的一個事實是,制造企業不得不將現有的研發模式、生產模式、銷售模式和盈利模式進行解構,升級改造為現代新型制造業,以適應新的市場局面,這是一個艱難和痛苦的過程,充滿了曲折和坎坷,無法一蹴而就,只能不斷的進行嘗試和摸索,最終找到適合自身企業的那條路,實現企業內部脫胎換骨式的蛻變。
一句話,天變了,薄利多銷的時代過去了!
【夾縫中生存,制造業的機會還有多少】
那么制造業的機會和未來又在哪里?
答案似乎只有創新,手段也無非兩個,一個是產品的工匠精神,一個是服務的推陳出新。
答案很簡單,但如何能做到?做到的阻礙與沖突又有哪些?所謂知易行難,前方道路且長,回首蒼茫一片。
實際上,創新就是為了追求一種差異化,讓自己的產品和同行的不一樣,創造一種附加值,掌握自主的定價權,讓自己的產品在同類產品是唯一的,讓消費者對自己的利潤率不知情。
那么這時,消費者仍然愿意掏錢購買的原因是什么?
是你的品牌。
未來的制造業一定要向品牌要溢價,要利潤,否則越來越聰明的消費者根本沒有理由購買你的產品。
反正還有大把的備胎。
實際上,中國的制造業已經站在了一個尷尬的十字路口,低端產品產能過剩,高端產品多為空白,所以一方面國內的很多企業為了爭奪客戶不得不打起價格戰,持續壓低利潤,另一方面國外的馬桶蓋卻成為了海外代購的熱門產品。
國內制造業的生產已經跟不上了發展的要求了,生產結構的不合理導致了銷售的困局,由低端制造業向高端制造業發展才能擺脫惡性競爭,也才能獲得一線生機,改變這種“高端上不去,低端難保持”的局面。 查看全部
上一期我們講到2016傳統企業的目前的生存狀況《巨變時代企業的生存邏輯,中國式制造業何去何從!《巨變時代企業的生存邏輯,中國式制造業何去何從!》,那么2017年對于傳統企業來說,究竟有何變化呢?請看小編跟您講解講解。
【“漲漲漲”與“1207億”】
對于傳統企業而言,舊有的模式已經行不通了,新生的模式還沒有顯示出成效,所能看到的結果就是生意越來越難做,錢也越來越難賺了,觸目所及都是一片肅殺的景象,只有一小部分企業因為掌握了核心優勢而尚且過得滋潤,但占整個制造企業的比例實在是太低太低了。
很多制造型企業家好不容易要熬過2016年了,卻悲哀的發現,2017年的路依舊不知道該往哪兒走,2017年要面臨的情況可能更加復雜、更加殘酷、更加變幻莫測。
低端制造業的紅利期已經過去了,那時候中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市場上的商品種類極其有限,產品只要生產出來了就不愁銷路,哪怕質量有瑕疵,哪怕包裝不美觀,哪怕功能不好用,在供需不平衡和粗放式的經濟發展條件下,產品依舊可以賣出去甚至成為熱銷款式。
然而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加上中產階級的興盛崛起,中國的消費生態已經發生了巨變,人們更加追求產品的品質和質量,于是很多低端的國貨開始銷路受阻,造成了庫存積壓和產能過剩,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則是高端產品難以破局,國人在海外熱捧的奶粉、尿不濕和馬桶蓋,正是此類現象的一個縮影,而海淘族也由此興起,部分互聯網公司更依靠這種現象走上了“復興之路”。
與此同時,外資也基于匯率、地租、運輸、勞動力、行政成本等方面的考量,開始“孔雀東南飛”,將訂單轉移到了印度、東南亞等新興的制造業國家。
在這些現實層面的擠壓下,大量傳統制造企業開始出現訂單不足、銷路不暢、資金短缺的惡劣局面。
依托改革開放30年積累下來的實力,不少制造業主依舊在堅持著,他們通過減員、減薪、降價、拋售、抵押、融資、負債等方式來維持企業的運轉,希望可以熬過這一輪的寒冬,等到制造業復蘇的那一天。
他們真的能等到嗎?
2016年工業領域原材料的漲價狂潮,更是給原本就在掙扎著的制造業來了一記重重的響錘,吞噬掉了其原本所剩無幾的利潤。
煤炭、鋼鐵、玻璃、木材、不銹鋼、PVC、塑料、鋁材、紙箱、運費、化工原料、銅錠……
一長串的名單和數據不用翻也知道,其最核心的關鍵詞就是:漲,漲,漲。
很多實體業主發出了絕望的吶喊。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2016年天貓雙十一的成交額達到了1207億,再創了世界紀錄,于是很多人也再度驚呼,是電商逼死了中國的制造業,如果淘寶不死,中國制造業就會滅亡,屆時伴隨著制造業的大衰退和大逃亡,成千上萬的打工者都會無家可歸,都會流離失所!
聽來令人毛骨悚然。
那么在互聯網時代來臨的今天,真的是電商壓死了實體嗎?生意真的都到跑到電商賣家那里去了嗎?
不少的電商賣家也大倒苦水,說電商的這個節那個節,雖然讓產品的銷量增多了,數據很好看,但實際上利潤根本沒有多少,有時還是賠本賺吆喝,竹籃打水一場空,而賣出去的貨源,還不都是made in China?
實際上問題的癥結仍在于中國的制造業太過低端,在創新能力不足且同質化嚴重的情況下,只能被迫降價,讓利潤持續走低,特別是互聯網的出現讓制造商的信息壟斷優勢不再,消費者可以選擇的范圍一下子增多了,就算沒有天貓淘寶和京東,成熟的消費者也會選擇去海淘高質量的商品。
而中國大多數的制造型企業不是沒有建立起品牌,無法產生品牌溢價,就是產品質量得過且過,根本無法與競爭對手進行有效區隔。
只能打價格戰,走薄利多銷的路子。
【薄利多銷的時代過去了】
在中國改革開放近40年的時間里,經濟增長的很快,制造業發展的也很快,但基本上采用的不是創新模式,而是“模仿、復制、抄襲、山寨”的模式,看到別人生意做得不錯,就買同樣的設備,造同樣的模具,弄同樣的外觀,走同樣的渠道,只要把貨能賣出去就行,根本不注重質量,不注重服務,不注重售后,更不注重客戶體驗。
一味的依靠關系和經驗來擴張著商業版圖,規模化生產,規模化銷售,加足馬力擴充產能,先干了再說!
其結果是什么?
就是產品嚴重同質化,老客戶留不住,新客戶難開發。
在產品不充足的時代還能勉強維持生存,甚至一夜暴富,但是到了現在這個年代,這種模式只能是死路一條。
很多制造商直觀的感受就是產品價格越來越低,產品利潤越來越少,但產品還是越來越難賣,客戶還是越來越難開發,生產出來的產品一多半辦成了庫存,成堆成堆的擺到了倉庫里。
造成的現象就是手上的現金流越來越少,工廠的運轉越來越困難。
這也導致了大部分制造業主的恐慌和焦慮,互聯網所帶來的巨大沖擊、消費者個性化需求的強勢崛起、全球經濟的不景氣等現象都給制造型企業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如何在新的形勢下找到一條出路,如何更好地應對撲面而來的危機,都令他們不知所措。
但可以預料到的一個事實是,制造企業不得不將現有的研發模式、生產模式、銷售模式和盈利模式進行解構,升級改造為現代新型制造業,以適應新的市場局面,這是一個艱難和痛苦的過程,充滿了曲折和坎坷,無法一蹴而就,只能不斷的進行嘗試和摸索,最終找到適合自身企業的那條路,實現企業內部脫胎換骨式的蛻變。
一句話,天變了,薄利多銷的時代過去了!
【夾縫中生存,制造業的機會還有多少】
那么制造業的機會和未來又在哪里?
答案似乎只有創新,手段也無非兩個,一個是產品的工匠精神,一個是服務的推陳出新。
答案很簡單,但如何能做到?做到的阻礙與沖突又有哪些?所謂知易行難,前方道路且長,回首蒼茫一片。
實際上,創新就是為了追求一種差異化,讓自己的產品和同行的不一樣,創造一種附加值,掌握自主的定價權,讓自己的產品在同類產品是唯一的,讓消費者對自己的利潤率不知情。
那么這時,消費者仍然愿意掏錢購買的原因是什么?
是你的品牌。
未來的制造業一定要向品牌要溢價,要利潤,否則越來越聰明的消費者根本沒有理由購買你的產品。
反正還有大把的備胎。
實際上,中國的制造業已經站在了一個尷尬的十字路口,低端產品產能過剩,高端產品多為空白,所以一方面國內的很多企業為了爭奪客戶不得不打起價格戰,持續壓低利潤,另一方面國外的馬桶蓋卻成為了海外代購的熱門產品。
國內制造業的生產已經跟不上了發展的要求了,生產結構的不合理導致了銷售的困局,由低端制造業向高端制造業發展才能擺脫惡性競爭,也才能獲得一線生機,改變這種“高端上不去,低端難保持”的局面。
傳統企業轉型,出路在哪?
運營實操 ? 擱淺° 發表了文章 ? 2 個評論 ? 8284 次瀏覽 ? 2017-02-27 09:14
?近年,外貿受外需不振、大宗商品價格下降等因素影響,中國外貿形勢難有明顯改善。很多依靠傳統優勢生存發展的制造業都感覺經營壓力很大,很多企業定單量銳減,甚至在一些地區出現了制造企業倒閉的現象。
探究深層次的原因,除了世界經濟整體不景氣外,更多是傳統外貿的商業模式需要更新換代。中國傳統外貿的深度轉型已經迫在眉睫,隨著國際市場一體化程度的提高,全球化的必然趨勢,企業也該擴大自己的視野。
在這樣一個移動互聯網時代,采購商的采購行為已從傳統的貨期長、數量大、金額大轉變為多次、少量、交易頻繁的跨境定單模式,而且這樣的采購模式未來會成為主流模式。
跨境電商的特點與發展趨勢,無疑是給傳統企業轉型或者拓寬渠道的最佳選擇之一。
1.2004年,隨著中國商品在全球市場逐漸被認可,EBAY第一次改版,EBAY決定將中國平臺同全球對接,從而將EBAY易趣的商品納入到全球EBAY中去。跨境電子商務在中國的發展逐漸開始。
自2008年金融危機后,隨著大宗集裝箱出口貿易的萎縮,傳統出口型外貿公司,逐漸從原來的集裝箱出口轉型到以零售為主的外貿小包出口,來彌補由于大宗出口萎縮帶來的影響。政府也開始重視跨境電子商務渠道,紛紛出臺各種政策,以促進跨境電商的發展,這是我國跨境電商迎來的第一次快速增長期。
經過數年的發展,2016年中國跨境電商交易規模達到6.3萬億元,業內預計,2018年,中國跨境電商交易規模預計將達到8.8萬億。
一邊是跨境電商迅猛發展,一邊是傳統貿易企業迫切需要升級。跨境電商為傳統企業的轉型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方向。傳統企業受制于經濟形勢,但只要傳統制造企業轉變理念,順應跨境電商的大趨勢,市場機會還是非常多的,因為傳統外貿制造企業做跨境電商具備天生的優勢。
這點在深圳某公司體現的淋漓盡致。該公司是家代工工廠,主要為ODM、OEM,為國內外大品牌、大公司代工,提供來料加工服務,也可以自己開發模具,提供給客戶做選擇。然而隨著經濟形勢的轉變,工廠效益也逐漸受到影響。
為了拓寬渠道,該公司于2016年由EBAY開始切入跨境電商。經過九個月的發展,一個月的GMV已經達到比較可觀的數額。
該公司電商負責人許總表示,除了經濟不景氣之外,代工廠還有一個風險,跟著大企業走,雖然量比較高,但風險也比較高,除了市場不景氣,還可能碰到代工品牌被制裁等不可控因素。此外,還有材料漲價,一些其他的大的行業性事件,“這些問題都會影響到企業,企業如果有自己的渠道的話,影響會小很多。”
而選擇跨境電商,除了利潤比較高,因為自己有工廠,在質量的把控上也會比較好。
傳統企業(尤其是制造業)往往有較強的研發能力。這點許總深有體會,除了可在代工的產品中挑選較好的產品外,因為自己有開模能力,自己有很好的生產能力,產品的選擇范圍也可以更廣。背靠工廠,在很多地方都會有更多的選擇空間。
2.如何做好電商渠道,許總表示,除了立足于自己的產品,或者自己所在行業的產品來打開跨境電商市場的企業,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前提下,一定要在產品調研上下工夫。產品調研的內容包括產品性能、競品情況、主要目標市場、國內外競爭對手情況、客戶的產品使用體驗、同類產品短板、同類產品賣點等。
除此以外,自己在選擇產品上會結合各地市場外,更會去選擇一些定位精準的產品。“例如,我們有一款產品是過濾器配件,像這種產品,在平臺上可能會很少人賣,但銷量都會很不錯,而主要的客戶群體又是比較有消費能力的群體。”
很容易發現,該公司的產品也主要集中在日用消耗品,這類產品人人都要用,而且會重復購買,許總表示,這些需求都是實實在在的。除了產品,市場選擇也是很重要的一點,像老年人用品,就主要會把市場定位在日本,因為大家都知道,當前日本已經步入老年社會,該類產品在日本市場有著比較大的需求,“我們的策略就是,不同的產品、不同的市場,將產品與市場進行細分,一旦進行細分,將更清晰,成本比較低,利潤也將更高。”
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與成長,該公司將不斷地布局新的市場,增開站點。而增開站點首先就要嚴格地與海外倉相結合,在海外倉上,將費用與時效作為最主要的考量,她也提出兩個建議:第一,新賣家一定要在量達到一定的量上再考慮自己的海外倉,不然前期還是先與第三方海外倉合作,盡量與官方海外倉合作,在很多地方會省去很多麻煩;第二,海外倉會布局的點一定要考慮好,爭取在時效上給客戶良好的體驗。
在度過成長期后,企業就可以著重考慮自己的下一步,站點、海外倉布局,品類增加,產品升級等。“我們之前主要集中在美國、德國、澳大利亞,接下來會在其他市場增開站點。”在增開站點之前,要做好這些工作:
1.對于市場的了解,對產品的選擇。
2.備貨要備足,按要求發貨就好。精準地選擇發貨地點。
3.提高產品良品率,在售后可省去很多時間和成本。
4.新賬號都需要成長期,要有耐心。
5.在品牌和認證上,有實力的企業一定要去做。
做跨境電商,說到底就是選品,好產品和好質量,而這方面剛好是傳統企業的強項。傳統企業其實也有出路,就是要看企業能不能看到這些出路,不管是增加一個轉型的渠道,還是完全轉型,傳統企業都有機會。對傳統的工廠來說,做電商的利潤高過代工很多,如果能解決好那些問題,機會還是很大的。 查看全部
探究深層次的原因,除了世界經濟整體不景氣外,更多是傳統外貿的商業模式需要更新換代。中國傳統外貿的深度轉型已經迫在眉睫,隨著國際市場一體化程度的提高,全球化的必然趨勢,企業也該擴大自己的視野。
在這樣一個移動互聯網時代,采購商的采購行為已從傳統的貨期長、數量大、金額大轉變為多次、少量、交易頻繁的跨境定單模式,而且這樣的采購模式未來會成為主流模式。
跨境電商的特點與發展趨勢,無疑是給傳統企業轉型或者拓寬渠道的最佳選擇之一。
1.2004年,隨著中國商品在全球市場逐漸被認可,EBAY第一次改版,EBAY決定將中國平臺同全球對接,從而將EBAY易趣的商品納入到全球EBAY中去。跨境電子商務在中國的發展逐漸開始。
自2008年金融危機后,隨著大宗集裝箱出口貿易的萎縮,傳統出口型外貿公司,逐漸從原來的集裝箱出口轉型到以零售為主的外貿小包出口,來彌補由于大宗出口萎縮帶來的影響。政府也開始重視跨境電子商務渠道,紛紛出臺各種政策,以促進跨境電商的發展,這是我國跨境電商迎來的第一次快速增長期。
經過數年的發展,2016年中國跨境電商交易規模達到6.3萬億元,業內預計,2018年,中國跨境電商交易規模預計將達到8.8萬億。
一邊是跨境電商迅猛發展,一邊是傳統貿易企業迫切需要升級。跨境電商為傳統企業的轉型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方向。傳統企業受制于經濟形勢,但只要傳統制造企業轉變理念,順應跨境電商的大趨勢,市場機會還是非常多的,因為傳統外貿制造企業做跨境電商具備天生的優勢。
這點在深圳某公司體現的淋漓盡致。該公司是家代工工廠,主要為ODM、OEM,為國內外大品牌、大公司代工,提供來料加工服務,也可以自己開發模具,提供給客戶做選擇。然而隨著經濟形勢的轉變,工廠效益也逐漸受到影響。
為了拓寬渠道,該公司于2016年由EBAY開始切入跨境電商。經過九個月的發展,一個月的GMV已經達到比較可觀的數額。
該公司電商負責人許總表示,除了經濟不景氣之外,代工廠還有一個風險,跟著大企業走,雖然量比較高,但風險也比較高,除了市場不景氣,還可能碰到代工品牌被制裁等不可控因素。此外,還有材料漲價,一些其他的大的行業性事件,“這些問題都會影響到企業,企業如果有自己的渠道的話,影響會小很多。”
而選擇跨境電商,除了利潤比較高,因為自己有工廠,在質量的把控上也會比較好。
傳統企業(尤其是制造業)往往有較強的研發能力。這點許總深有體會,除了可在代工的產品中挑選較好的產品外,因為自己有開模能力,自己有很好的生產能力,產品的選擇范圍也可以更廣。背靠工廠,在很多地方都會有更多的選擇空間。
2.如何做好電商渠道,許總表示,除了立足于自己的產品,或者自己所在行業的產品來打開跨境電商市場的企業,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前提下,一定要在產品調研上下工夫。產品調研的內容包括產品性能、競品情況、主要目標市場、國內外競爭對手情況、客戶的產品使用體驗、同類產品短板、同類產品賣點等。
除此以外,自己在選擇產品上會結合各地市場外,更會去選擇一些定位精準的產品。“例如,我們有一款產品是過濾器配件,像這種產品,在平臺上可能會很少人賣,但銷量都會很不錯,而主要的客戶群體又是比較有消費能力的群體。”
很容易發現,該公司的產品也主要集中在日用消耗品,這類產品人人都要用,而且會重復購買,許總表示,這些需求都是實實在在的。除了產品,市場選擇也是很重要的一點,像老年人用品,就主要會把市場定位在日本,因為大家都知道,當前日本已經步入老年社會,該類產品在日本市場有著比較大的需求,“我們的策略就是,不同的產品、不同的市場,將產品與市場進行細分,一旦進行細分,將更清晰,成本比較低,利潤也將更高。”
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與成長,該公司將不斷地布局新的市場,增開站點。而增開站點首先就要嚴格地與海外倉相結合,在海外倉上,將費用與時效作為最主要的考量,她也提出兩個建議:第一,新賣家一定要在量達到一定的量上再考慮自己的海外倉,不然前期還是先與第三方海外倉合作,盡量與官方海外倉合作,在很多地方會省去很多麻煩;第二,海外倉會布局的點一定要考慮好,爭取在時效上給客戶良好的體驗。
在度過成長期后,企業就可以著重考慮自己的下一步,站點、海外倉布局,品類增加,產品升級等。“我們之前主要集中在美國、德國、澳大利亞,接下來會在其他市場增開站點。”在增開站點之前,要做好這些工作:
1.對于市場的了解,對產品的選擇。
2.備貨要備足,按要求發貨就好。精準地選擇發貨地點。
3.提高產品良品率,在售后可省去很多時間和成本。
4.新賬號都需要成長期,要有耐心。
5.在品牌和認證上,有實力的企業一定要去做。
做跨境電商,說到底就是選品,好產品和好質量,而這方面剛好是傳統企業的強項。傳統企業其實也有出路,就是要看企業能不能看到這些出路,不管是增加一個轉型的渠道,還是完全轉型,傳統企業都有機會。對傳統的工廠來說,做電商的利潤高過代工很多,如果能解決好那些問題,機會還是很大的。 查看全部
?近年,外貿受外需不振、大宗商品價格下降等因素影響,中國外貿形勢難有明顯改善。很多依靠傳統優勢生存發展的制造業都感覺經營壓力很大,很多企業定單量銳減,甚至在一些地區出現了制造企業倒閉的現象。
探究深層次的原因,除了世界經濟整體不景氣外,更多是傳統外貿的商業模式需要更新換代。中國傳統外貿的深度轉型已經迫在眉睫,隨著國際市場一體化程度的提高,全球化的必然趨勢,企業也該擴大自己的視野。
在這樣一個移動互聯網時代,采購商的采購行為已從傳統的貨期長、數量大、金額大轉變為多次、少量、交易頻繁的跨境定單模式,而且這樣的采購模式未來會成為主流模式。
跨境電商的特點與發展趨勢,無疑是給傳統企業轉型或者拓寬渠道的最佳選擇之一。
1.2004年,隨著中國商品在全球市場逐漸被認可,EBAY第一次改版,EBAY決定將中國平臺同全球對接,從而將EBAY易趣的商品納入到全球EBAY中去。跨境電子商務在中國的發展逐漸開始。
自2008年金融危機后,隨著大宗集裝箱出口貿易的萎縮,傳統出口型外貿公司,逐漸從原來的集裝箱出口轉型到以零售為主的外貿小包出口,來彌補由于大宗出口萎縮帶來的影響。政府也開始重視跨境電子商務渠道,紛紛出臺各種政策,以促進跨境電商的發展,這是我國跨境電商迎來的第一次快速增長期。
經過數年的發展,2016年中國跨境電商交易規模達到6.3萬億元,業內預計,2018年,中國跨境電商交易規模預計將達到8.8萬億。
一邊是跨境電商迅猛發展,一邊是傳統貿易企業迫切需要升級。跨境電商為傳統企業的轉型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方向。傳統企業受制于經濟形勢,但只要傳統制造企業轉變理念,順應跨境電商的大趨勢,市場機會還是非常多的,因為傳統外貿制造企業做跨境電商具備天生的優勢。
這點在深圳某公司體現的淋漓盡致。該公司是家代工工廠,主要為ODM、OEM,為國內外大品牌、大公司代工,提供來料加工服務,也可以自己開發模具,提供給客戶做選擇。然而隨著經濟形勢的轉變,工廠效益也逐漸受到影響。
為了拓寬渠道,該公司于2016年由EBAY開始切入跨境電商。經過九個月的發展,一個月的GMV已經達到比較可觀的數額。
該公司電商負責人許總表示,除了經濟不景氣之外,代工廠還有一個風險,跟著大企業走,雖然量比較高,但風險也比較高,除了市場不景氣,還可能碰到代工品牌被制裁等不可控因素。此外,還有材料漲價,一些其他的大的行業性事件,“這些問題都會影響到企業,企業如果有自己的渠道的話,影響會小很多。”
而選擇跨境電商,除了利潤比較高,因為自己有工廠,在質量的把控上也會比較好。
傳統企業(尤其是制造業)往往有較強的研發能力。這點許總深有體會,除了可在代工的產品中挑選較好的產品外,因為自己有開模能力,自己有很好的生產能力,產品的選擇范圍也可以更廣。背靠工廠,在很多地方都會有更多的選擇空間。
2.如何做好電商渠道,許總表示,除了立足于自己的產品,或者自己所在行業的產品來打開跨境電商市場的企業,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前提下,一定要在產品調研上下工夫。產品調研的內容包括產品性能、競品情況、主要目標市場、國內外競爭對手情況、客戶的產品使用體驗、同類產品短板、同類產品賣點等。
除此以外,自己在選擇產品上會結合各地市場外,更會去選擇一些定位精準的產品。“例如,我們有一款產品是過濾器配件,像這種產品,在平臺上可能會很少人賣,但銷量都會很不錯,而主要的客戶群體又是比較有消費能力的群體。”
很容易發現,該公司的產品也主要集中在日用消耗品,這類產品人人都要用,而且會重復購買,許總表示,這些需求都是實實在在的。除了產品,市場選擇也是很重要的一點,像老年人用品,就主要會把市場定位在日本,因為大家都知道,當前日本已經步入老年社會,該類產品在日本市場有著比較大的需求,“我們的策略就是,不同的產品、不同的市場,將產品與市場進行細分,一旦進行細分,將更清晰,成本比較低,利潤也將更高。”
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與成長,該公司將不斷地布局新的市場,增開站點。而增開站點首先就要嚴格地與海外倉相結合,在海外倉上,將費用與時效作為最主要的考量,她也提出兩個建議:第一,新賣家一定要在量達到一定的量上再考慮自己的海外倉,不然前期還是先與第三方海外倉合作,盡量與官方海外倉合作,在很多地方會省去很多麻煩;第二,海外倉會布局的點一定要考慮好,爭取在時效上給客戶良好的體驗。
在度過成長期后,企業就可以著重考慮自己的下一步,站點、海外倉布局,品類增加,產品升級等。“我們之前主要集中在美國、德國、澳大利亞,接下來會在其他市場增開站點。”在增開站點之前,要做好這些工作:
1.對于市場的了解,對產品的選擇。
2.備貨要備足,按要求發貨就好。精準地選擇發貨地點。
3.提高產品良品率,在售后可省去很多時間和成本。
4.新賬號都需要成長期,要有耐心。
5.在品牌和認證上,有實力的企業一定要去做。
做跨境電商,說到底就是選品,好產品和好質量,而這方面剛好是傳統企業的強項。傳統企業其實也有出路,就是要看企業能不能看到這些出路,不管是增加一個轉型的渠道,還是完全轉型,傳統企業都有機會。對傳統的工廠來說,做電商的利潤高過代工很多,如果能解決好那些問題,機會還是很大的。
【中國傳統制造業走向】巨變時代企業的生存邏輯,中國式制造業何去何從!
跨境政策 ? moss 發表了文章 ? 0 個評論 ? 10891 次瀏覽 ? 2017-02-21 15:07
?【洗牌中陣亡的實體店,實業慘淡的冰山一角】
制造業的生存法則已經變了,身處其中的每個人都可以清晰的感受到,而在這個拐點和洗牌的過程中,實體店鋪的“關店潮”在不斷蔓延,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從一個品牌到另一個品牌。
百貨商場、大型商超、品牌專賣店、商家直營店、各地加盟店都成了“死亡重災區”,其景象之蕭條,狀況之慘烈,亦讓人心有戚戚焉。引得我們不禁要發問,中國的實體經濟到底怎么了?中國制造業的春天又在哪里?
面對此情此景,有人悲情長嘯,有人扼腕嘆息,有人斡旋應對,有人斷臂求生。
每一個選擇都有其背后的考量和分析,每一條道路都有未可預料的風險和挑戰,在全球經濟格局開始發生巨變的時代大背景下,或許對于制造型企業而言,真的是非生即死,沒有超凡的智慧和高超的能量,只能成為被人踐踏過的皚皚白骨。
今天很殘酷,明天很殘酷,后天很美好,很多人死在了明天的夜里。
盡管月很皎潔。
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宴賓客,眼見他樓塌了,曾經叱咤風云的中國制造業,如今又能否突破重圍,浴火重生,能否破繭成蝶,再造輝煌?
事實上,實體店的倒閉很多程度上來源于制造業的萎靡不振,當實體店越來越難以經營,越來越難做的時候,就只剩下關門大吉這一條出路,而這僅僅還只是實業慘淡的冰山一角。
包括梅西百貨、萬達百貨、李寧、美特斯邦威等知名品牌都已然開始戰略收縮,做好了準備來“艱難過冬”,其它中小實體店鋪自然更是尸橫遍野,哀嚎一片。
美特斯邦威原董事長、總裁周成建更是辭去了美邦服飾的所有職務,由其30歲的女兒胡佳佳開始正式接班。
【制造企業家的痛之殤】
2016年即將過去,對于傳統的制造業而言,前景依舊不容樂觀,國內人口紅利下降、生產成本上升、經濟下行趨勢顯著都已經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了,危機在加劇,寒潮在撲來,如何找到一條求生之路,才是最關鍵的問題。
在此之前的幾年里,傳統的制造業也是在迷茫中探索、抗爭和求變,也是在挫折中搶灘、著陸和革新,有的卓有成效,有的依舊低迷,有的敗走麥城,有的華麗轉身。每個人都步履匆匆,每個人都萬千思緒,但都在迎面而來的激流中尋求著一線生機。
世界潮流,浩浩湯湯,制造業已經進入了大變革的時代,而這還僅僅只是一個開端,未來的廝殺會更加慘烈,未來的比拼會更加兇猛。
天下風云出我輩,一入江湖歲月催,皇圖霸業談笑中,不勝人生一場醉。
但人就是江湖,你怎么退出?既然已經被綁到了制造業這個戰車上,能做的,也只有上陣迎敵,血染盔甲了。
只是在沖鋒陷陣的過程中,我們仍要思索的是:
面對這場產業結構的調整,到底有多少制造企業能熬過去、能走過去、能趟過去?
面對洶涌來襲的時代變局,到底有多少制造企業能看得懂、能落地、能崛起?
面對不得不做的企業轉型,到底有多少制造企業能承受住陣痛,能放手一搏?
傳統制造型企業家所做出的每一個決定,走出的每一步,都會對自己企業的未來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
一步錯,步步錯;一步慢,步步慢。
中國制造業的體量目前已經很大了,現在是在由體量向質量轉型,由制造向智造轉型。
不管老板們愿不愿意,也不管老板們喜不喜歡,這種改變已經開始了,而一些先知先覺的制造型企業家也已經著手在做了。
那種創新力薄弱、進取意識不足、利潤率偏低的低端制造型企業,未來的道路一定越走越窄,直到走進死胡同,便再難回頭。
中國的制造業始終大而不強,始終無法掌握產業鏈的核心技術,始終附加值極低,因此也有人說,中國的制造業的狀況是,兩噸鋼的利潤還不夠買一只冰棍。
這是傳統制造業之殤!
無數中小制造業主欲哭無淚,苦不堪言,艱難掙扎,絕望像寒潮一樣籠罩在他們的心頭!
這場中國制造業的殘酷大洗牌中,競爭力不強的傳統企業將迎來一場滅頂之災,而競爭力稍強的傳統企業也在感受著寒冬的凜冽,再想依靠廉價的勞動力、土地和原材料進行競爭已經成了癡人說夢!
生存還是死亡,變革還是封閉,是每一個制造企業必須要面對和正視的問題,無法逃避,亦無法回絕。 查看全部
制造業的生存法則已經變了,身處其中的每個人都可以清晰的感受到,而在這個拐點和洗牌的過程中,實體店鋪的“關店潮”在不斷蔓延,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從一個品牌到另一個品牌。
百貨商場、大型商超、品牌專賣店、商家直營店、各地加盟店都成了“死亡重災區”,其景象之蕭條,狀況之慘烈,亦讓人心有戚戚焉。引得我們不禁要發問,中國的實體經濟到底怎么了?中國制造業的春天又在哪里?
面對此情此景,有人悲情長嘯,有人扼腕嘆息,有人斡旋應對,有人斷臂求生。
每一個選擇都有其背后的考量和分析,每一條道路都有未可預料的風險和挑戰,在全球經濟格局開始發生巨變的時代大背景下,或許對于制造型企業而言,真的是非生即死,沒有超凡的智慧和高超的能量,只能成為被人踐踏過的皚皚白骨。
今天很殘酷,明天很殘酷,后天很美好,很多人死在了明天的夜里。
盡管月很皎潔。
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宴賓客,眼見他樓塌了,曾經叱咤風云的中國制造業,如今又能否突破重圍,浴火重生,能否破繭成蝶,再造輝煌?
事實上,實體店的倒閉很多程度上來源于制造業的萎靡不振,當實體店越來越難以經營,越來越難做的時候,就只剩下關門大吉這一條出路,而這僅僅還只是實業慘淡的冰山一角。
包括梅西百貨、萬達百貨、李寧、美特斯邦威等知名品牌都已然開始戰略收縮,做好了準備來“艱難過冬”,其它中小實體店鋪自然更是尸橫遍野,哀嚎一片。
美特斯邦威原董事長、總裁周成建更是辭去了美邦服飾的所有職務,由其30歲的女兒胡佳佳開始正式接班。
【制造企業家的痛之殤】
2016年即將過去,對于傳統的制造業而言,前景依舊不容樂觀,國內人口紅利下降、生產成本上升、經濟下行趨勢顯著都已經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了,危機在加劇,寒潮在撲來,如何找到一條求生之路,才是最關鍵的問題。
在此之前的幾年里,傳統的制造業也是在迷茫中探索、抗爭和求變,也是在挫折中搶灘、著陸和革新,有的卓有成效,有的依舊低迷,有的敗走麥城,有的華麗轉身。每個人都步履匆匆,每個人都萬千思緒,但都在迎面而來的激流中尋求著一線生機。
世界潮流,浩浩湯湯,制造業已經進入了大變革的時代,而這還僅僅只是一個開端,未來的廝殺會更加慘烈,未來的比拼會更加兇猛。
天下風云出我輩,一入江湖歲月催,皇圖霸業談笑中,不勝人生一場醉。
但人就是江湖,你怎么退出?既然已經被綁到了制造業這個戰車上,能做的,也只有上陣迎敵,血染盔甲了。
只是在沖鋒陷陣的過程中,我們仍要思索的是:
面對這場產業結構的調整,到底有多少制造企業能熬過去、能走過去、能趟過去?
面對洶涌來襲的時代變局,到底有多少制造企業能看得懂、能落地、能崛起?
面對不得不做的企業轉型,到底有多少制造企業能承受住陣痛,能放手一搏?
傳統制造型企業家所做出的每一個決定,走出的每一步,都會對自己企業的未來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
一步錯,步步錯;一步慢,步步慢。
中國制造業的體量目前已經很大了,現在是在由體量向質量轉型,由制造向智造轉型。
不管老板們愿不愿意,也不管老板們喜不喜歡,這種改變已經開始了,而一些先知先覺的制造型企業家也已經著手在做了。
那種創新力薄弱、進取意識不足、利潤率偏低的低端制造型企業,未來的道路一定越走越窄,直到走進死胡同,便再難回頭。
中國的制造業始終大而不強,始終無法掌握產業鏈的核心技術,始終附加值極低,因此也有人說,中國的制造業的狀況是,兩噸鋼的利潤還不夠買一只冰棍。
這是傳統制造業之殤!
無數中小制造業主欲哭無淚,苦不堪言,艱難掙扎,絕望像寒潮一樣籠罩在他們的心頭!
這場中國制造業的殘酷大洗牌中,競爭力不強的傳統企業將迎來一場滅頂之災,而競爭力稍強的傳統企業也在感受著寒冬的凜冽,再想依靠廉價的勞動力、土地和原材料進行競爭已經成了癡人說夢!
生存還是死亡,變革還是封閉,是每一個制造企業必須要面對和正視的問題,無法逃避,亦無法回絕。 查看全部
?【洗牌中陣亡的實體店,實業慘淡的冰山一角】
制造業的生存法則已經變了,身處其中的每個人都可以清晰的感受到,而在這個拐點和洗牌的過程中,實體店鋪的“關店潮”在不斷蔓延,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從一個品牌到另一個品牌。
百貨商場、大型商超、品牌專賣店、商家直營店、各地加盟店都成了“死亡重災區”,其景象之蕭條,狀況之慘烈,亦讓人心有戚戚焉。引得我們不禁要發問,中國的實體經濟到底怎么了?中國制造業的春天又在哪里?
面對此情此景,有人悲情長嘯,有人扼腕嘆息,有人斡旋應對,有人斷臂求生。
每一個選擇都有其背后的考量和分析,每一條道路都有未可預料的風險和挑戰,在全球經濟格局開始發生巨變的時代大背景下,或許對于制造型企業而言,真的是非生即死,沒有超凡的智慧和高超的能量,只能成為被人踐踏過的皚皚白骨。
今天很殘酷,明天很殘酷,后天很美好,很多人死在了明天的夜里。
盡管月很皎潔。
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宴賓客,眼見他樓塌了,曾經叱咤風云的中國制造業,如今又能否突破重圍,浴火重生,能否破繭成蝶,再造輝煌?
事實上,實體店的倒閉很多程度上來源于制造業的萎靡不振,當實體店越來越難以經營,越來越難做的時候,就只剩下關門大吉這一條出路,而這僅僅還只是實業慘淡的冰山一角。
包括梅西百貨、萬達百貨、李寧、美特斯邦威等知名品牌都已然開始戰略收縮,做好了準備來“艱難過冬”,其它中小實體店鋪自然更是尸橫遍野,哀嚎一片。
美特斯邦威原董事長、總裁周成建更是辭去了美邦服飾的所有職務,由其30歲的女兒胡佳佳開始正式接班。
【制造企業家的痛之殤】
2016年即將過去,對于傳統的制造業而言,前景依舊不容樂觀,國內人口紅利下降、生產成本上升、經濟下行趨勢顯著都已經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了,危機在加劇,寒潮在撲來,如何找到一條求生之路,才是最關鍵的問題。
在此之前的幾年里,傳統的制造業也是在迷茫中探索、抗爭和求變,也是在挫折中搶灘、著陸和革新,有的卓有成效,有的依舊低迷,有的敗走麥城,有的華麗轉身。每個人都步履匆匆,每個人都萬千思緒,但都在迎面而來的激流中尋求著一線生機。
世界潮流,浩浩湯湯,制造業已經進入了大變革的時代,而這還僅僅只是一個開端,未來的廝殺會更加慘烈,未來的比拼會更加兇猛。
天下風云出我輩,一入江湖歲月催,皇圖霸業談笑中,不勝人生一場醉。
但人就是江湖,你怎么退出?既然已經被綁到了制造業這個戰車上,能做的,也只有上陣迎敵,血染盔甲了。
只是在沖鋒陷陣的過程中,我們仍要思索的是:
面對這場產業結構的調整,到底有多少制造企業能熬過去、能走過去、能趟過去?
面對洶涌來襲的時代變局,到底有多少制造企業能看得懂、能落地、能崛起?
面對不得不做的企業轉型,到底有多少制造企業能承受住陣痛,能放手一搏?
傳統制造型企業家所做出的每一個決定,走出的每一步,都會對自己企業的未來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
一步錯,步步錯;一步慢,步步慢。
中國制造業的體量目前已經很大了,現在是在由體量向質量轉型,由制造向智造轉型。
不管老板們愿不愿意,也不管老板們喜不喜歡,這種改變已經開始了,而一些先知先覺的制造型企業家也已經著手在做了。
那種創新力薄弱、進取意識不足、利潤率偏低的低端制造型企業,未來的道路一定越走越窄,直到走進死胡同,便再難回頭。
中國的制造業始終大而不強,始終無法掌握產業鏈的核心技術,始終附加值極低,因此也有人說,中國的制造業的狀況是,兩噸鋼的利潤還不夠買一只冰棍。
這是傳統制造業之殤!
無數中小制造業主欲哭無淚,苦不堪言,艱難掙扎,絕望像寒潮一樣籠罩在他們的心頭!
這場中國制造業的殘酷大洗牌中,競爭力不強的傳統企業將迎來一場滅頂之災,而競爭力稍強的傳統企業也在感受著寒冬的凜冽,再想依靠廉價的勞動力、土地和原材料進行競爭已經成了癡人說夢!
生存還是死亡,變革還是封閉,是每一個制造企業必須要面對和正視的問題,無法逃避,亦無法回絕。
【中國傳統制造業走向】制造業的升級換代之路
跨境政策 ? moss 發表了文章 ? 0 個評論 ? 7131 次瀏覽 ? 2017-03-01 09:35
?上一篇我們就說到了目前中國制造業的優劣勢,今天給大家講講制造業的升級換代之路到底該怎么走。
【制造業的升級換代之路】
制造業確實到了該升級換代的時候,而升級換代需要投入時間、精力、資金和成本來做,由誰來做?怎么去做?成功了有多大的收益?會不會被模仿和剽竊?失敗了有多大的風險?會不會家破人亡累累負債?
這些問題莫衷一是。
于是我們看到了有的人已經開始在行動,有的人依舊徘徊不前,有的人四處求訪,有的人閉門造車。
實際上,升級換代是一個創新的過程,更是一個試錯的過程,實話實話,失敗的概率多,成功的概率少,是一條鮮有人走過的道路,會栽跟頭,會有挫折。
但這卻是一條不得不走的路。
你不去走,別人會走;你不去做,別人會做。
沒有質量的企業,沒有技術的企業,沒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是必然死掉的。
過剩的產業,過剩的產能,過剩的產品,也是必然會被歷史的車輪無情碾過的。
那么資金呢?那么方法呢?沒有具體方案的建議,價值并不大。
本文給出一些小建議,諸位可以參考一下。
1、做減法
這是專注化的第一步,梳理業務線,剝離不良資產,回籠現金流,因為只有有了健康的現金流才能有一定的儲備投入到研發,投入到團隊,否則項目進行到一半沒有了后續資金,這是很可惜的事情。藍色巨人IBM在戰略轉型時將個人電腦業務賣給了聯想,就是這個道理。
如果企業的業務線不多,只是專注于某個品類的產品,就要梳理產品線,將銷量不好、原材料采購困難、利潤率不高的產品進行淘汰,并將一些快要過時的產品迅速打折處理掉,折扣率每個商家自己核算,出發點同樣是回籠資金。
然后還要梳理客戶,很多工廠做習慣了B2B大宗業務,當形勢不好的時候,也開始接一些散單,給對方進行貼牌,利潤不高,工序麻煩,對接復雜,吃力不討好,不過是寄希望于對方在其市場上打開局面后,能夠下一個大單,也就是所謂的培養客戶。
實際上,如果對方只是一個貿易商或者國外的小B客戶,大可不必如此費心,通過亞馬遜這樣的跨境B2C平臺直接面對終端客戶,利潤高,反饋快,不是更好?要將工廠現有的業務員、采購員、生產工人、質檢員、倉管員從現有的小B客戶身上解脫出來,把同樣的時間和精力花在終端消費者身上,收益可能會更大。
當然這還涉及到你的產品,如果現有產品無法得到終端消費者的好評,回籠資金的目的就是倒逼你研發更適合終端消費者的新品,擺脫小B的目的就是為了讓你積累與終端消費者打交道的經驗,在企業內部更好的鍛煉隊伍。
2、產品為王
所有的競爭最終都是產品的競爭,要想讓產品有更好的銷路,不是看自我的感覺,而是看市場的反饋,在提倡和強調工匠精神的現在,這就是指將產品打磨到自己能做到的最好程度,給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大家都在說極致,到底什么是極致,對于一個企業而言,就是和業內頂尖的產品去對比,看還有沒有瑕疵,看還有沒有差別。
然后在設計、生產、加工、裝備、工藝、機械、包裝、儲存、運輸等環節實現高度的標準化,同時這個標準還要在可實現的范圍內不斷的精益求精。
這是一個自我否定、自我彌補、自我成長、自我強化的歷程,會很辛苦,怎么能不辛苦?會有疼痛,怎么會不疼痛?
一切都要用胸懷去承受,用格局去消解。
而當你的企業真正因此而更上了一個臺階以后,面對的就是強者更強,弱者更弱,贏家通吃的局面。
馬太福音是怎么講的?
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余;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而如果你沒有讓企業更上一個臺階,可能最終面臨的情況就是一無所有,曾有的輝煌煙消云散,曾有的成就恍然隔世。
商場,從來不相信眼淚。
?
3、以消費者為中心
互聯網時代,消費者的聲音被無限的放大,以至于能夠影響到傳統制造企業的銷售。
過去,消費者的意見很弱,即便對生產商的產品有不滿,但也無法影響到其他的購買者,無法給企業施加太多的壓力,但現在不同了。
這也是為什么更多的消費者更喜歡電商購物的原因。
在商場或者專賣店購物,商家售后處理的方式往往是簡單粗暴的,能騙就騙,能拖就拖,能少就少,但電商平臺就不同了,特別是亞馬遜這樣優質的平臺,幾個差評就能讓商家睡不著覺,迅速聯系買家解決問題。
買家掌握了主動權,給賣家帶上了緊箍咒。
當然一些采用不當手段威脅買家消除差評的案例同樣存在,但畢竟是少數。
當嘗試過了更好的消費體驗后,幾乎沒有多少買家愿意再重歸糟糕透頂的消費時代。于是也逼著商家不得不迎合買家,不得不提供更好的產品,提供更好的服務,提供更好的消費體驗,提供更好的售后。
對于制造型企業,也是一樣的道理。
以消費者為中心,并不能僅僅停留在嘴上,因為消費者會用腳投票,會用手里的錢投票。
4、智能化趨勢
除了品牌化以外,未來制造業的另一個趨勢一定是智能化。
智能化的制造業既能解決效率問題,解決產品附加值的問題,還能解決一部分的污染問題,包括在一定程度緩解霧霾。
智能化會帶來低碳、環保、節能和高效,會促進綠色制造,也會快速淘汰掉落后的企業,快速淘汰掉沒有其他生存技能的工人。
作為企業而言,要快速讓自己增值,靠近智能化的方向;對于個人而言,要給自我的生存增加更多的砝碼,在更多制造企業轉向智能化的時候,讓自己不被職場所淘汰。
想要比別人過得好,就必須比別人能力高;想要比別人過得更好,就必須比別人更快的抓住趨勢。
但與此同時,也要清醒的認識到,雖然智能服務、智能工廠、智能制造是一個美好的藍圖,但每家企業都有不同的實施路徑,完全照搬他人的成功模式,只能將自己的現金儲備折騰光,等到資金鏈一斷,企業可能也就死掉了。
所以要謀定而動。
5、不斷學習
大浪淘沙,數風流人物!
浪花淘盡制造業的英雄。
制造業一片紅火,欣欣向上的時候,你的制造業,未必那么好;制造業哀鴻遍野,訂單銳減的時候,你的制造業,也未必那么不好。
一切的一切,都在于你的眼光,你的視野,你的實力。
在你是否能冷靜的去觀察,是否能敏銳的把握機遇,是否能在激烈的廝殺中看到不一樣的東西。
如何從這一次的制造業變革中分得一杯羹,甚至走向繁榮之巔,與制造企業家的學習力息息相關。
但面對紛紛擾擾的聲音,面對形形色色的課程,面對林林總總的信息,究竟要作何選擇。
每個人都給出了不同的方向。
而我給出的,是出口跨境電商。 查看全部
【制造業的升級換代之路】
制造業確實到了該升級換代的時候,而升級換代需要投入時間、精力、資金和成本來做,由誰來做?怎么去做?成功了有多大的收益?會不會被模仿和剽竊?失敗了有多大的風險?會不會家破人亡累累負債?
這些問題莫衷一是。
于是我們看到了有的人已經開始在行動,有的人依舊徘徊不前,有的人四處求訪,有的人閉門造車。
實際上,升級換代是一個創新的過程,更是一個試錯的過程,實話實話,失敗的概率多,成功的概率少,是一條鮮有人走過的道路,會栽跟頭,會有挫折。
但這卻是一條不得不走的路。
你不去走,別人會走;你不去做,別人會做。
沒有質量的企業,沒有技術的企業,沒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是必然死掉的。
過剩的產業,過剩的產能,過剩的產品,也是必然會被歷史的車輪無情碾過的。
那么資金呢?那么方法呢?沒有具體方案的建議,價值并不大。
本文給出一些小建議,諸位可以參考一下。
1、做減法
這是專注化的第一步,梳理業務線,剝離不良資產,回籠現金流,因為只有有了健康的現金流才能有一定的儲備投入到研發,投入到團隊,否則項目進行到一半沒有了后續資金,這是很可惜的事情。藍色巨人IBM在戰略轉型時將個人電腦業務賣給了聯想,就是這個道理。
如果企業的業務線不多,只是專注于某個品類的產品,就要梳理產品線,將銷量不好、原材料采購困難、利潤率不高的產品進行淘汰,并將一些快要過時的產品迅速打折處理掉,折扣率每個商家自己核算,出發點同樣是回籠資金。
然后還要梳理客戶,很多工廠做習慣了B2B大宗業務,當形勢不好的時候,也開始接一些散單,給對方進行貼牌,利潤不高,工序麻煩,對接復雜,吃力不討好,不過是寄希望于對方在其市場上打開局面后,能夠下一個大單,也就是所謂的培養客戶。
實際上,如果對方只是一個貿易商或者國外的小B客戶,大可不必如此費心,通過亞馬遜這樣的跨境B2C平臺直接面對終端客戶,利潤高,反饋快,不是更好?要將工廠現有的業務員、采購員、生產工人、質檢員、倉管員從現有的小B客戶身上解脫出來,把同樣的時間和精力花在終端消費者身上,收益可能會更大。
當然這還涉及到你的產品,如果現有產品無法得到終端消費者的好評,回籠資金的目的就是倒逼你研發更適合終端消費者的新品,擺脫小B的目的就是為了讓你積累與終端消費者打交道的經驗,在企業內部更好的鍛煉隊伍。
2、產品為王
所有的競爭最終都是產品的競爭,要想讓產品有更好的銷路,不是看自我的感覺,而是看市場的反饋,在提倡和強調工匠精神的現在,這就是指將產品打磨到自己能做到的最好程度,給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大家都在說極致,到底什么是極致,對于一個企業而言,就是和業內頂尖的產品去對比,看還有沒有瑕疵,看還有沒有差別。
然后在設計、生產、加工、裝備、工藝、機械、包裝、儲存、運輸等環節實現高度的標準化,同時這個標準還要在可實現的范圍內不斷的精益求精。
這是一個自我否定、自我彌補、自我成長、自我強化的歷程,會很辛苦,怎么能不辛苦?會有疼痛,怎么會不疼痛?
一切都要用胸懷去承受,用格局去消解。
而當你的企業真正因此而更上了一個臺階以后,面對的就是強者更強,弱者更弱,贏家通吃的局面。
馬太福音是怎么講的?
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余;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而如果你沒有讓企業更上一個臺階,可能最終面臨的情況就是一無所有,曾有的輝煌煙消云散,曾有的成就恍然隔世。
商場,從來不相信眼淚。
?
3、以消費者為中心
互聯網時代,消費者的聲音被無限的放大,以至于能夠影響到傳統制造企業的銷售。
過去,消費者的意見很弱,即便對生產商的產品有不滿,但也無法影響到其他的購買者,無法給企業施加太多的壓力,但現在不同了。
這也是為什么更多的消費者更喜歡電商購物的原因。
在商場或者專賣店購物,商家售后處理的方式往往是簡單粗暴的,能騙就騙,能拖就拖,能少就少,但電商平臺就不同了,特別是亞馬遜這樣優質的平臺,幾個差評就能讓商家睡不著覺,迅速聯系買家解決問題。
買家掌握了主動權,給賣家帶上了緊箍咒。
當然一些采用不當手段威脅買家消除差評的案例同樣存在,但畢竟是少數。
當嘗試過了更好的消費體驗后,幾乎沒有多少買家愿意再重歸糟糕透頂的消費時代。于是也逼著商家不得不迎合買家,不得不提供更好的產品,提供更好的服務,提供更好的消費體驗,提供更好的售后。
對于制造型企業,也是一樣的道理。
以消費者為中心,并不能僅僅停留在嘴上,因為消費者會用腳投票,會用手里的錢投票。
4、智能化趨勢
除了品牌化以外,未來制造業的另一個趨勢一定是智能化。
智能化的制造業既能解決效率問題,解決產品附加值的問題,還能解決一部分的污染問題,包括在一定程度緩解霧霾。
智能化會帶來低碳、環保、節能和高效,會促進綠色制造,也會快速淘汰掉落后的企業,快速淘汰掉沒有其他生存技能的工人。
作為企業而言,要快速讓自己增值,靠近智能化的方向;對于個人而言,要給自我的生存增加更多的砝碼,在更多制造企業轉向智能化的時候,讓自己不被職場所淘汰。
想要比別人過得好,就必須比別人能力高;想要比別人過得更好,就必須比別人更快的抓住趨勢。
但與此同時,也要清醒的認識到,雖然智能服務、智能工廠、智能制造是一個美好的藍圖,但每家企業都有不同的實施路徑,完全照搬他人的成功模式,只能將自己的現金儲備折騰光,等到資金鏈一斷,企業可能也就死掉了。
所以要謀定而動。
5、不斷學習
大浪淘沙,數風流人物!
浪花淘盡制造業的英雄。
制造業一片紅火,欣欣向上的時候,你的制造業,未必那么好;制造業哀鴻遍野,訂單銳減的時候,你的制造業,也未必那么不好。
一切的一切,都在于你的眼光,你的視野,你的實力。
在你是否能冷靜的去觀察,是否能敏銳的把握機遇,是否能在激烈的廝殺中看到不一樣的東西。
如何從這一次的制造業變革中分得一杯羹,甚至走向繁榮之巔,與制造企業家的學習力息息相關。
但面對紛紛擾擾的聲音,面對形形色色的課程,面對林林總總的信息,究竟要作何選擇。
每個人都給出了不同的方向。
而我給出的,是出口跨境電商。 查看全部
?上一篇我們就說到了目前中國制造業的優劣勢,今天給大家講講制造業的升級換代之路到底該怎么走。
【制造業的升級換代之路】
制造業確實到了該升級換代的時候,而升級換代需要投入時間、精力、資金和成本來做,由誰來做?怎么去做?成功了有多大的收益?會不會被模仿和剽竊?失敗了有多大的風險?會不會家破人亡累累負債?
這些問題莫衷一是。
于是我們看到了有的人已經開始在行動,有的人依舊徘徊不前,有的人四處求訪,有的人閉門造車。
實際上,升級換代是一個創新的過程,更是一個試錯的過程,實話實話,失敗的概率多,成功的概率少,是一條鮮有人走過的道路,會栽跟頭,會有挫折。
但這卻是一條不得不走的路。
你不去走,別人會走;你不去做,別人會做。
沒有質量的企業,沒有技術的企業,沒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是必然死掉的。
過剩的產業,過剩的產能,過剩的產品,也是必然會被歷史的車輪無情碾過的。
那么資金呢?那么方法呢?沒有具體方案的建議,價值并不大。
本文給出一些小建議,諸位可以參考一下。
1、做減法
這是專注化的第一步,梳理業務線,剝離不良資產,回籠現金流,因為只有有了健康的現金流才能有一定的儲備投入到研發,投入到團隊,否則項目進行到一半沒有了后續資金,這是很可惜的事情。藍色巨人IBM在戰略轉型時將個人電腦業務賣給了聯想,就是這個道理。
如果企業的業務線不多,只是專注于某個品類的產品,就要梳理產品線,將銷量不好、原材料采購困難、利潤率不高的產品進行淘汰,并將一些快要過時的產品迅速打折處理掉,折扣率每個商家自己核算,出發點同樣是回籠資金。
然后還要梳理客戶,很多工廠做習慣了B2B大宗業務,當形勢不好的時候,也開始接一些散單,給對方進行貼牌,利潤不高,工序麻煩,對接復雜,吃力不討好,不過是寄希望于對方在其市場上打開局面后,能夠下一個大單,也就是所謂的培養客戶。
實際上,如果對方只是一個貿易商或者國外的小B客戶,大可不必如此費心,通過亞馬遜這樣的跨境B2C平臺直接面對終端客戶,利潤高,反饋快,不是更好?要將工廠現有的業務員、采購員、生產工人、質檢員、倉管員從現有的小B客戶身上解脫出來,把同樣的時間和精力花在終端消費者身上,收益可能會更大。
當然這還涉及到你的產品,如果現有產品無法得到終端消費者的好評,回籠資金的目的就是倒逼你研發更適合終端消費者的新品,擺脫小B的目的就是為了讓你積累與終端消費者打交道的經驗,在企業內部更好的鍛煉隊伍。
2、產品為王
所有的競爭最終都是產品的競爭,要想讓產品有更好的銷路,不是看自我的感覺,而是看市場的反饋,在提倡和強調工匠精神的現在,這就是指將產品打磨到自己能做到的最好程度,給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大家都在說極致,到底什么是極致,對于一個企業而言,就是和業內頂尖的產品去對比,看還有沒有瑕疵,看還有沒有差別。
然后在設計、生產、加工、裝備、工藝、機械、包裝、儲存、運輸等環節實現高度的標準化,同時這個標準還要在可實現的范圍內不斷的精益求精。
這是一個自我否定、自我彌補、自我成長、自我強化的歷程,會很辛苦,怎么能不辛苦?會有疼痛,怎么會不疼痛?
一切都要用胸懷去承受,用格局去消解。
而當你的企業真正因此而更上了一個臺階以后,面對的就是強者更強,弱者更弱,贏家通吃的局面。
馬太福音是怎么講的?
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余;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而如果你沒有讓企業更上一個臺階,可能最終面臨的情況就是一無所有,曾有的輝煌煙消云散,曾有的成就恍然隔世。
商場,從來不相信眼淚。
?
3、以消費者為中心
互聯網時代,消費者的聲音被無限的放大,以至于能夠影響到傳統制造企業的銷售。
過去,消費者的意見很弱,即便對生產商的產品有不滿,但也無法影響到其他的購買者,無法給企業施加太多的壓力,但現在不同了。
這也是為什么更多的消費者更喜歡電商購物的原因。
在商場或者專賣店購物,商家售后處理的方式往往是簡單粗暴的,能騙就騙,能拖就拖,能少就少,但電商平臺就不同了,特別是亞馬遜這樣優質的平臺,幾個差評就能讓商家睡不著覺,迅速聯系買家解決問題。
買家掌握了主動權,給賣家帶上了緊箍咒。
當然一些采用不當手段威脅買家消除差評的案例同樣存在,但畢竟是少數。
當嘗試過了更好的消費體驗后,幾乎沒有多少買家愿意再重歸糟糕透頂的消費時代。于是也逼著商家不得不迎合買家,不得不提供更好的產品,提供更好的服務,提供更好的消費體驗,提供更好的售后。
對于制造型企業,也是一樣的道理。
以消費者為中心,并不能僅僅停留在嘴上,因為消費者會用腳投票,會用手里的錢投票。
4、智能化趨勢
除了品牌化以外,未來制造業的另一個趨勢一定是智能化。
智能化的制造業既能解決效率問題,解決產品附加值的問題,還能解決一部分的污染問題,包括在一定程度緩解霧霾。
智能化會帶來低碳、環保、節能和高效,會促進綠色制造,也會快速淘汰掉落后的企業,快速淘汰掉沒有其他生存技能的工人。
作為企業而言,要快速讓自己增值,靠近智能化的方向;對于個人而言,要給自我的生存增加更多的砝碼,在更多制造企業轉向智能化的時候,讓自己不被職場所淘汰。
想要比別人過得好,就必須比別人能力高;想要比別人過得更好,就必須比別人更快的抓住趨勢。
但與此同時,也要清醒的認識到,雖然智能服務、智能工廠、智能制造是一個美好的藍圖,但每家企業都有不同的實施路徑,完全照搬他人的成功模式,只能將自己的現金儲備折騰光,等到資金鏈一斷,企業可能也就死掉了。
所以要謀定而動。
5、不斷學習
大浪淘沙,數風流人物!
浪花淘盡制造業的英雄。
制造業一片紅火,欣欣向上的時候,你的制造業,未必那么好;制造業哀鴻遍野,訂單銳減的時候,你的制造業,也未必那么不好。
一切的一切,都在于你的眼光,你的視野,你的實力。
在你是否能冷靜的去觀察,是否能敏銳的把握機遇,是否能在激烈的廝殺中看到不一樣的東西。
如何從這一次的制造業變革中分得一杯羹,甚至走向繁榮之巔,與制造企業家的學習力息息相關。
但面對紛紛擾擾的聲音,面對形形色色的課程,面對林林總總的信息,究竟要作何選擇。
每個人都給出了不同的方向。
而我給出的,是出口跨境電商。
【中國傳統制造業走向】中國制造業的優劣勢
跨境政策 ? moss 發表了文章 ? 0 個評論 ? 18608 次瀏覽 ? 2017-02-28 16:28
?【中國目前優勢之一:國家戰略】
目前來說,制造業仍然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國家同樣意識到了制造業面臨的問題,所以才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提出了新常態,提出了一帶一路,也提出了供給側改革,希望中國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
在《中國制造2025》的文件中提出了5點基本方針,分別是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機構優化和人才為本。分別針對制造業發展的不同環節,提出了相應的要求和應對策略,希望幫助企業扎扎實實的打下基礎,為未來的競爭提供更多有利的幫助。
根據中央的相關精神,多部委也在聯手推動制造工業的綠色轉型,并且明確了有關的資金扶持政策,各地也開始陸續制定和出臺制造業方面的利好政策,比如設立促進質量升級的專項資金,再比如設立質量創新的專項獎勵,以及被認定為高新技術的制造型企業,可以享受相應的稅收減免政策等。
但這些政策都是有門檻的,也就是必須達到了相關的認定標準,低端的制造業如果靠現有的資質去申請,肯定是無法通過的,所以如果本身“硬件”不過關,實際上也是享受不到任何政策方面的助益,但對發展尚可的制造型企業而言,有可能帶來新一輪的突圍機遇。
另外,中國制造2025也鎖定了重點發展的十大領域,雖然這與大多數的制造型企業家的行業相關性不大,但也由此可以看出國家“重振制造業”的決心,這是國家的一個大戰略,關系到未來的產業布局和國際話語權,所以中國新一輪的制造業革命已然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
【中國目前優勢之二:專業配套】
實際上,對于制造業的未來,我們既不必太過樂觀,也不必太過悲觀,因為優劣共存,關鍵看如何將優勢發揮到最大,把握住時間窗口期,如何將劣勢進行扭轉,防止國際巨頭的強力碾壓。
中國的制造業從無到有,通過了三十多年的時間,也建立起了比較完善的工業體系,這一點是有目共睹,毋庸置疑的。
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的制造業實際上從事的只是加工貿易,是簡單的組裝,當時主要是為了解決大量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后的就業問題,這類人群并沒有別的技術,所以只能從事比較簡單的手工勞作。
但經過長期的積累,中國的制造業已經可以開始向更高的工業形態進化了,但大部分的制造企業已經習慣了生產低端產品,已經形成了路徑依賴,并不愿意投入更多的資金和技術去做高端產品,所以才有了這一場陣痛。
不是逼到萬不得已的份兒上,誰愿意流血變革?誰愿意剜肉割心?誰愿意忍痛割愛?
過去中國制造業的優勢,大部分是體現在勞動力的低成本上,當前這種優勢正在逐步消失,也造成了上面提到的產業外遷問題。
但通過觀察可以發現,現階段外遷的都是一些工藝較為簡單的產品,一些專業化協同要求較高的產業仍然選擇留在了中國,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中國經過幾十年的積累,有了門類相對齊全的產業配套能力,某個產品從開始到成品,在國內基本上都可以找到合作的廠商,而印度、東南亞等地還不具備這樣的條件。
這就是中國制造業的一個關鍵優勢。
所以很多專業化程度高的產業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依舊離不開中國,在印度、東南亞等地的配套行業發展成熟之前,就是留給中國制造業的一個時間窗口期,能否利用這個窗口期完成一次蛻變,是關系到生死存亡的大問題。
那么,中國制造業想要完成轉型,面臨著的最大問題又是什么?
【中國目前劣勢之一:核心技術】
除了在價格方面的低廉,中國的制造業似乎沒有更多可以拿得出手的優勢了。
而這一切的根源就是中國的制造業整體含金量過低,技術水平不達標,趨同化現象嚴重,沒有更多的競爭手段了。
當然,一些企業也通過各種營銷方法擴大了產品知名度,比如事件營銷、病毒營銷、美女營銷、惡俗營銷等,但沒有強有力的產品作為后盾,再巧妙的營銷方法也注定是曇花一現,有時甚至會對品牌產生負面的影響。
就長遠而言,還是要主抓產品質量,主抓核心技術,如果中國制造業的產品和技術不能適應新的時代,不能做出差異化,那么永遠會面臨著數不清的麻煩和危機。
如何順應這股潮流,進行有效創新,讓自己的企業擁有更多的生存空間,是每一個企業家都要去思考和探索的問題。但毋庸置疑的是,未來的競爭一定會加劇,在競爭后分層,在分層后淘汰,剩下的都是轉型成功的制造型企業,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身后是無數的累累白骨。
不過,要想從低端制造業向高端制造業升級,是要做出很多犧牲和突破的,其中最難打通的一個瓶頸就是技術環節,我國目前的技術標準與國外先進標準的差距仍然很大,存在著老化滯后等問題。如果技術環節無法打通,制造業和經濟的發展就會進入一個瓶頸期,有經濟學家稱之為中等收入陷阱。
而中國是否會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這個宏觀的話題本文暫不論述。
不同的行業有行業的規則和潛規則,有適用于自身的叢林法則,也有不同的行業格局和大的趨勢,有國際上的大巨頭,如何有效的制定轉型計劃,是考驗掌舵人智慧和管理層能力的一個挑戰。
比如,汽車制造商如何與保時捷、豐田競爭?
再比如,手機制造商如何與蘋果、三星競爭?
發展較為成熟的行業都會面臨著與這些國際大公司競爭的問題,而在綜合實力無法與之抗衡的情況下,只能選擇走一條差異化的道路,市場定位差異化,顧客群體差異化,功能外觀差異化,品牌宣傳差異化……
但差異化的切入點并不好找,因為無數的廠商都在冥思苦想這個問題,可以嘗試的方法都已經被無數次驗證過了,可以想到的方案都已經一次次的被提出了。
這方面,對于中國制造業而言,依舊要去摸索。
【中國目前劣勢之二:掌舵人思維】
總體說來,中國的民營制造企業家以草莽出身居多,當他們的玩法開始逐漸不被市場所認可和接受的時候,一部分先知先覺的人采取了主動甚至是斷腕式的變革,讓自己在新的經濟環境中更有競爭力,而另一些則依舊保持著舊思維,逐漸與當下的市場脫軌,生存日益艱難。
于是,很多制造型企業家陷入了焦灼的狀態,他們希望增加銷售額,但不知如何去做;他們希望有更多的利潤,但難以突破自我的局限。
面對和過去截然不同的商業環境,他們希望能夠成為行業的領袖,但看不清也跟不上時代的變局;他們希望能夠基業長青,但或許只能迎來暗淡的結局。
一個企業掌舵人的思維和格局,決定著這個企業的前途和命運,不破不立,大破大立,對于新鮮事物的第一反應不應該是排斥,而是在了解和認知后,判斷適不適合自己。
中國的制造廠商面對新形勢下的新變局,所采取的行動也不盡相同,不過無外乎以下幾種:
1、依舊閉目塞聽,固執己見,用陳舊的模式來抵抗互聯網的沖擊,想再熬幾年經濟就會再次進入高速增長期,所以不為所動,其狀況要么就是已經被市場淘汰掉了,要么就是一直徘徊在死亡的邊緣;
2、接觸過新思想、新方法、新事物,但由于自身水平有限以及管理層素質不高,無法培養起自身的互聯網思維,導致功敗垂成;
3、引進過相關團隊,操作過相關平臺,學習過相關課程,交流過相關思想,努力想從傳統的制造業變成新型的制造業,但由于種種客觀原因的限制,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后續的發展乏力,目前止步不前或者呈現出了頹勢;
4、掌舵人憑借決心和毅力,制造出了相對高質量的產品,并且讓品牌在市場上有了一定的知名度,目前的銷售業績也還不錯,但距離國際化的大品牌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商業環境將有著更加急劇的變化,在一個個新的商業名詞不斷誕生的今天,在一陣陣“顛覆”、“連接”、“跨界”和“融合”的吶喊助威中,在“亂花漸欲迷人眼”、“不識廬山真面目”和“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現實困境中,選擇去信什么,選擇去做什么,選擇怎么做,都成了見仁見智的問題。
而大部分傳統制造業的掌舵人,對于互聯網以及移動互聯網的理解,確實還很粗陋和淺薄,而在這樣的領導體制下,非但很難在企業自身的土壤環境中培養出優秀的新型商業人才,即便是引進了有能力、有思想、有水平的“空降兵”,其結果不是被原有的體系同化掉,從而變得平庸和碌碌無為,就是因為水土不服而最終出走。 查看全部
目前來說,制造業仍然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國家同樣意識到了制造業面臨的問題,所以才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提出了新常態,提出了一帶一路,也提出了供給側改革,希望中國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
在《中國制造2025》的文件中提出了5點基本方針,分別是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機構優化和人才為本。分別針對制造業發展的不同環節,提出了相應的要求和應對策略,希望幫助企業扎扎實實的打下基礎,為未來的競爭提供更多有利的幫助。
根據中央的相關精神,多部委也在聯手推動制造工業的綠色轉型,并且明確了有關的資金扶持政策,各地也開始陸續制定和出臺制造業方面的利好政策,比如設立促進質量升級的專項資金,再比如設立質量創新的專項獎勵,以及被認定為高新技術的制造型企業,可以享受相應的稅收減免政策等。
但這些政策都是有門檻的,也就是必須達到了相關的認定標準,低端的制造業如果靠現有的資質去申請,肯定是無法通過的,所以如果本身“硬件”不過關,實際上也是享受不到任何政策方面的助益,但對發展尚可的制造型企業而言,有可能帶來新一輪的突圍機遇。
另外,中國制造2025也鎖定了重點發展的十大領域,雖然這與大多數的制造型企業家的行業相關性不大,但也由此可以看出國家“重振制造業”的決心,這是國家的一個大戰略,關系到未來的產業布局和國際話語權,所以中國新一輪的制造業革命已然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
【中國目前優勢之二:專業配套】
實際上,對于制造業的未來,我們既不必太過樂觀,也不必太過悲觀,因為優劣共存,關鍵看如何將優勢發揮到最大,把握住時間窗口期,如何將劣勢進行扭轉,防止國際巨頭的強力碾壓。
中國的制造業從無到有,通過了三十多年的時間,也建立起了比較完善的工業體系,這一點是有目共睹,毋庸置疑的。
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的制造業實際上從事的只是加工貿易,是簡單的組裝,當時主要是為了解決大量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后的就業問題,這類人群并沒有別的技術,所以只能從事比較簡單的手工勞作。
但經過長期的積累,中國的制造業已經可以開始向更高的工業形態進化了,但大部分的制造企業已經習慣了生產低端產品,已經形成了路徑依賴,并不愿意投入更多的資金和技術去做高端產品,所以才有了這一場陣痛。
不是逼到萬不得已的份兒上,誰愿意流血變革?誰愿意剜肉割心?誰愿意忍痛割愛?
過去中國制造業的優勢,大部分是體現在勞動力的低成本上,當前這種優勢正在逐步消失,也造成了上面提到的產業外遷問題。
但通過觀察可以發現,現階段外遷的都是一些工藝較為簡單的產品,一些專業化協同要求較高的產業仍然選擇留在了中國,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中國經過幾十年的積累,有了門類相對齊全的產業配套能力,某個產品從開始到成品,在國內基本上都可以找到合作的廠商,而印度、東南亞等地還不具備這樣的條件。
這就是中國制造業的一個關鍵優勢。
所以很多專業化程度高的產業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依舊離不開中國,在印度、東南亞等地的配套行業發展成熟之前,就是留給中國制造業的一個時間窗口期,能否利用這個窗口期完成一次蛻變,是關系到生死存亡的大問題。
那么,中國制造業想要完成轉型,面臨著的最大問題又是什么?
【中國目前劣勢之一:核心技術】
除了在價格方面的低廉,中國的制造業似乎沒有更多可以拿得出手的優勢了。
而這一切的根源就是中國的制造業整體含金量過低,技術水平不達標,趨同化現象嚴重,沒有更多的競爭手段了。
當然,一些企業也通過各種營銷方法擴大了產品知名度,比如事件營銷、病毒營銷、美女營銷、惡俗營銷等,但沒有強有力的產品作為后盾,再巧妙的營銷方法也注定是曇花一現,有時甚至會對品牌產生負面的影響。
就長遠而言,還是要主抓產品質量,主抓核心技術,如果中國制造業的產品和技術不能適應新的時代,不能做出差異化,那么永遠會面臨著數不清的麻煩和危機。
如何順應這股潮流,進行有效創新,讓自己的企業擁有更多的生存空間,是每一個企業家都要去思考和探索的問題。但毋庸置疑的是,未來的競爭一定會加劇,在競爭后分層,在分層后淘汰,剩下的都是轉型成功的制造型企業,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身后是無數的累累白骨。
不過,要想從低端制造業向高端制造業升級,是要做出很多犧牲和突破的,其中最難打通的一個瓶頸就是技術環節,我國目前的技術標準與國外先進標準的差距仍然很大,存在著老化滯后等問題。如果技術環節無法打通,制造業和經濟的發展就會進入一個瓶頸期,有經濟學家稱之為中等收入陷阱。
而中國是否會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這個宏觀的話題本文暫不論述。
不同的行業有行業的規則和潛規則,有適用于自身的叢林法則,也有不同的行業格局和大的趨勢,有國際上的大巨頭,如何有效的制定轉型計劃,是考驗掌舵人智慧和管理層能力的一個挑戰。
比如,汽車制造商如何與保時捷、豐田競爭?
再比如,手機制造商如何與蘋果、三星競爭?
發展較為成熟的行業都會面臨著與這些國際大公司競爭的問題,而在綜合實力無法與之抗衡的情況下,只能選擇走一條差異化的道路,市場定位差異化,顧客群體差異化,功能外觀差異化,品牌宣傳差異化……
但差異化的切入點并不好找,因為無數的廠商都在冥思苦想這個問題,可以嘗試的方法都已經被無數次驗證過了,可以想到的方案都已經一次次的被提出了。
這方面,對于中國制造業而言,依舊要去摸索。
【中國目前劣勢之二:掌舵人思維】
總體說來,中國的民營制造企業家以草莽出身居多,當他們的玩法開始逐漸不被市場所認可和接受的時候,一部分先知先覺的人采取了主動甚至是斷腕式的變革,讓自己在新的經濟環境中更有競爭力,而另一些則依舊保持著舊思維,逐漸與當下的市場脫軌,生存日益艱難。
于是,很多制造型企業家陷入了焦灼的狀態,他們希望增加銷售額,但不知如何去做;他們希望有更多的利潤,但難以突破自我的局限。
面對和過去截然不同的商業環境,他們希望能夠成為行業的領袖,但看不清也跟不上時代的變局;他們希望能夠基業長青,但或許只能迎來暗淡的結局。
一個企業掌舵人的思維和格局,決定著這個企業的前途和命運,不破不立,大破大立,對于新鮮事物的第一反應不應該是排斥,而是在了解和認知后,判斷適不適合自己。
中國的制造廠商面對新形勢下的新變局,所采取的行動也不盡相同,不過無外乎以下幾種:
1、依舊閉目塞聽,固執己見,用陳舊的模式來抵抗互聯網的沖擊,想再熬幾年經濟就會再次進入高速增長期,所以不為所動,其狀況要么就是已經被市場淘汰掉了,要么就是一直徘徊在死亡的邊緣;
2、接觸過新思想、新方法、新事物,但由于自身水平有限以及管理層素質不高,無法培養起自身的互聯網思維,導致功敗垂成;
3、引進過相關團隊,操作過相關平臺,學習過相關課程,交流過相關思想,努力想從傳統的制造業變成新型的制造業,但由于種種客觀原因的限制,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后續的發展乏力,目前止步不前或者呈現出了頹勢;
4、掌舵人憑借決心和毅力,制造出了相對高質量的產品,并且讓品牌在市場上有了一定的知名度,目前的銷售業績也還不錯,但距離國際化的大品牌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商業環境將有著更加急劇的變化,在一個個新的商業名詞不斷誕生的今天,在一陣陣“顛覆”、“連接”、“跨界”和“融合”的吶喊助威中,在“亂花漸欲迷人眼”、“不識廬山真面目”和“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現實困境中,選擇去信什么,選擇去做什么,選擇怎么做,都成了見仁見智的問題。
而大部分傳統制造業的掌舵人,對于互聯網以及移動互聯網的理解,確實還很粗陋和淺薄,而在這樣的領導體制下,非但很難在企業自身的土壤環境中培養出優秀的新型商業人才,即便是引進了有能力、有思想、有水平的“空降兵”,其結果不是被原有的體系同化掉,從而變得平庸和碌碌無為,就是因為水土不服而最終出走。 查看全部
?【中國目前優勢之一:國家戰略】
目前來說,制造業仍然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國家同樣意識到了制造業面臨的問題,所以才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提出了新常態,提出了一帶一路,也提出了供給側改革,希望中國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
在《中國制造2025》的文件中提出了5點基本方針,分別是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機構優化和人才為本。分別針對制造業發展的不同環節,提出了相應的要求和應對策略,希望幫助企業扎扎實實的打下基礎,為未來的競爭提供更多有利的幫助。
根據中央的相關精神,多部委也在聯手推動制造工業的綠色轉型,并且明確了有關的資金扶持政策,各地也開始陸續制定和出臺制造業方面的利好政策,比如設立促進質量升級的專項資金,再比如設立質量創新的專項獎勵,以及被認定為高新技術的制造型企業,可以享受相應的稅收減免政策等。
但這些政策都是有門檻的,也就是必須達到了相關的認定標準,低端的制造業如果靠現有的資質去申請,肯定是無法通過的,所以如果本身“硬件”不過關,實際上也是享受不到任何政策方面的助益,但對發展尚可的制造型企業而言,有可能帶來新一輪的突圍機遇。
另外,中國制造2025也鎖定了重點發展的十大領域,雖然這與大多數的制造型企業家的行業相關性不大,但也由此可以看出國家“重振制造業”的決心,這是國家的一個大戰略,關系到未來的產業布局和國際話語權,所以中國新一輪的制造業革命已然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
【中國目前優勢之二:專業配套】
實際上,對于制造業的未來,我們既不必太過樂觀,也不必太過悲觀,因為優劣共存,關鍵看如何將優勢發揮到最大,把握住時間窗口期,如何將劣勢進行扭轉,防止國際巨頭的強力碾壓。
中國的制造業從無到有,通過了三十多年的時間,也建立起了比較完善的工業體系,這一點是有目共睹,毋庸置疑的。
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的制造業實際上從事的只是加工貿易,是簡單的組裝,當時主要是為了解決大量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后的就業問題,這類人群并沒有別的技術,所以只能從事比較簡單的手工勞作。
但經過長期的積累,中國的制造業已經可以開始向更高的工業形態進化了,但大部分的制造企業已經習慣了生產低端產品,已經形成了路徑依賴,并不愿意投入更多的資金和技術去做高端產品,所以才有了這一場陣痛。
不是逼到萬不得已的份兒上,誰愿意流血變革?誰愿意剜肉割心?誰愿意忍痛割愛?
過去中國制造業的優勢,大部分是體現在勞動力的低成本上,當前這種優勢正在逐步消失,也造成了上面提到的產業外遷問題。
但通過觀察可以發現,現階段外遷的都是一些工藝較為簡單的產品,一些專業化協同要求較高的產業仍然選擇留在了中國,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中國經過幾十年的積累,有了門類相對齊全的產業配套能力,某個產品從開始到成品,在國內基本上都可以找到合作的廠商,而印度、東南亞等地還不具備這樣的條件。
這就是中國制造業的一個關鍵優勢。
所以很多專業化程度高的產業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依舊離不開中國,在印度、東南亞等地的配套行業發展成熟之前,就是留給中國制造業的一個時間窗口期,能否利用這個窗口期完成一次蛻變,是關系到生死存亡的大問題。
那么,中國制造業想要完成轉型,面臨著的最大問題又是什么?
【中國目前劣勢之一:核心技術】
除了在價格方面的低廉,中國的制造業似乎沒有更多可以拿得出手的優勢了。
而這一切的根源就是中國的制造業整體含金量過低,技術水平不達標,趨同化現象嚴重,沒有更多的競爭手段了。
當然,一些企業也通過各種營銷方法擴大了產品知名度,比如事件營銷、病毒營銷、美女營銷、惡俗營銷等,但沒有強有力的產品作為后盾,再巧妙的營銷方法也注定是曇花一現,有時甚至會對品牌產生負面的影響。
就長遠而言,還是要主抓產品質量,主抓核心技術,如果中國制造業的產品和技術不能適應新的時代,不能做出差異化,那么永遠會面臨著數不清的麻煩和危機。
如何順應這股潮流,進行有效創新,讓自己的企業擁有更多的生存空間,是每一個企業家都要去思考和探索的問題。但毋庸置疑的是,未來的競爭一定會加劇,在競爭后分層,在分層后淘汰,剩下的都是轉型成功的制造型企業,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身后是無數的累累白骨。
不過,要想從低端制造業向高端制造業升級,是要做出很多犧牲和突破的,其中最難打通的一個瓶頸就是技術環節,我國目前的技術標準與國外先進標準的差距仍然很大,存在著老化滯后等問題。如果技術環節無法打通,制造業和經濟的發展就會進入一個瓶頸期,有經濟學家稱之為中等收入陷阱。
而中國是否會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這個宏觀的話題本文暫不論述。
不同的行業有行業的規則和潛規則,有適用于自身的叢林法則,也有不同的行業格局和大的趨勢,有國際上的大巨頭,如何有效的制定轉型計劃,是考驗掌舵人智慧和管理層能力的一個挑戰。
比如,汽車制造商如何與保時捷、豐田競爭?
再比如,手機制造商如何與蘋果、三星競爭?
發展較為成熟的行業都會面臨著與這些國際大公司競爭的問題,而在綜合實力無法與之抗衡的情況下,只能選擇走一條差異化的道路,市場定位差異化,顧客群體差異化,功能外觀差異化,品牌宣傳差異化……
但差異化的切入點并不好找,因為無數的廠商都在冥思苦想這個問題,可以嘗試的方法都已經被無數次驗證過了,可以想到的方案都已經一次次的被提出了。
這方面,對于中國制造業而言,依舊要去摸索。
【中國目前劣勢之二:掌舵人思維】
總體說來,中國的民營制造企業家以草莽出身居多,當他們的玩法開始逐漸不被市場所認可和接受的時候,一部分先知先覺的人采取了主動甚至是斷腕式的變革,讓自己在新的經濟環境中更有競爭力,而另一些則依舊保持著舊思維,逐漸與當下的市場脫軌,生存日益艱難。
于是,很多制造型企業家陷入了焦灼的狀態,他們希望增加銷售額,但不知如何去做;他們希望有更多的利潤,但難以突破自我的局限。
面對和過去截然不同的商業環境,他們希望能夠成為行業的領袖,但看不清也跟不上時代的變局;他們希望能夠基業長青,但或許只能迎來暗淡的結局。
一個企業掌舵人的思維和格局,決定著這個企業的前途和命運,不破不立,大破大立,對于新鮮事物的第一反應不應該是排斥,而是在了解和認知后,判斷適不適合自己。
中國的制造廠商面對新形勢下的新變局,所采取的行動也不盡相同,不過無外乎以下幾種:
1、依舊閉目塞聽,固執己見,用陳舊的模式來抵抗互聯網的沖擊,想再熬幾年經濟就會再次進入高速增長期,所以不為所動,其狀況要么就是已經被市場淘汰掉了,要么就是一直徘徊在死亡的邊緣;
2、接觸過新思想、新方法、新事物,但由于自身水平有限以及管理層素質不高,無法培養起自身的互聯網思維,導致功敗垂成;
3、引進過相關團隊,操作過相關平臺,學習過相關課程,交流過相關思想,努力想從傳統的制造業變成新型的制造業,但由于種種客觀原因的限制,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后續的發展乏力,目前止步不前或者呈現出了頹勢;
4、掌舵人憑借決心和毅力,制造出了相對高質量的產品,并且讓品牌在市場上有了一定的知名度,目前的銷售業績也還不錯,但距離國際化的大品牌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商業環境將有著更加急劇的變化,在一個個新的商業名詞不斷誕生的今天,在一陣陣“顛覆”、“連接”、“跨界”和“融合”的吶喊助威中,在“亂花漸欲迷人眼”、“不識廬山真面目”和“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現實困境中,選擇去信什么,選擇去做什么,選擇怎么做,都成了見仁見智的問題。
而大部分傳統制造業的掌舵人,對于互聯網以及移動互聯網的理解,確實還很粗陋和淺薄,而在這樣的領導體制下,非但很難在企業自身的土壤環境中培養出優秀的新型商業人才,即便是引進了有能力、有思想、有水平的“空降兵”,其結果不是被原有的體系同化掉,從而變得平庸和碌碌無為,就是因為水土不服而最終出走。
【中國傳統制造業走向】2017年對于傳統企業來說,究竟有何變化呢?
跨境政策 ? moss 發表了文章 ? 0 個評論 ? 8591 次瀏覽 ? 2017-02-27 15:19
上一期我們講到2016傳統企業的目前的生存狀況《巨變時代企業的生存邏輯,中國式制造業何去何從!《巨變時代企業的生存邏輯,中國式制造業何去何從!》,那么2017年對于傳統企業來說,究竟有何變化呢?請看小編跟您講解講解。
【“漲漲漲”與“1207億”】
對于傳統企業而言,舊有的模式已經行不通了,新生的模式還沒有顯示出成效,所能看到的結果就是生意越來越難做,錢也越來越難賺了,觸目所及都是一片肅殺的景象,只有一小部分企業因為掌握了核心優勢而尚且過得滋潤,但占整個制造企業的比例實在是太低太低了。
很多制造型企業家好不容易要熬過2016年了,卻悲哀的發現,2017年的路依舊不知道該往哪兒走,2017年要面臨的情況可能更加復雜、更加殘酷、更加變幻莫測。
低端制造業的紅利期已經過去了,那時候中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市場上的商品種類極其有限,產品只要生產出來了就不愁銷路,哪怕質量有瑕疵,哪怕包裝不美觀,哪怕功能不好用,在供需不平衡和粗放式的經濟發展條件下,產品依舊可以賣出去甚至成為熱銷款式。
然而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加上中產階級的興盛崛起,中國的消費生態已經發生了巨變,人們更加追求產品的品質和質量,于是很多低端的國貨開始銷路受阻,造成了庫存積壓和產能過剩,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則是高端產品難以破局,國人在海外熱捧的奶粉、尿不濕和馬桶蓋,正是此類現象的一個縮影,而海淘族也由此興起,部分互聯網公司更依靠這種現象走上了“復興之路”。
與此同時,外資也基于匯率、地租、運輸、勞動力、行政成本等方面的考量,開始“孔雀東南飛”,將訂單轉移到了印度、東南亞等新興的制造業國家。
在這些現實層面的擠壓下,大量傳統制造企業開始出現訂單不足、銷路不暢、資金短缺的惡劣局面。
依托改革開放30年積累下來的實力,不少制造業主依舊在堅持著,他們通過減員、減薪、降價、拋售、抵押、融資、負債等方式來維持企業的運轉,希望可以熬過這一輪的寒冬,等到制造業復蘇的那一天。
他們真的能等到嗎?
2016年工業領域原材料的漲價狂潮,更是給原本就在掙扎著的制造業來了一記重重的響錘,吞噬掉了其原本所剩無幾的利潤。
煤炭、鋼鐵、玻璃、木材、不銹鋼、PVC、塑料、鋁材、紙箱、運費、化工原料、銅錠……
一長串的名單和數據不用翻也知道,其最核心的關鍵詞就是:漲,漲,漲。
很多實體業主發出了絕望的吶喊。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2016年天貓雙十一的成交額達到了1207億,再創了世界紀錄,于是很多人也再度驚呼,是電商逼死了中國的制造業,如果淘寶不死,中國制造業就會滅亡,屆時伴隨著制造業的大衰退和大逃亡,成千上萬的打工者都會無家可歸,都會流離失所!
聽來令人毛骨悚然。
那么在互聯網時代來臨的今天,真的是電商壓死了實體嗎?生意真的都到跑到電商賣家那里去了嗎?
不少的電商賣家也大倒苦水,說電商的這個節那個節,雖然讓產品的銷量增多了,數據很好看,但實際上利潤根本沒有多少,有時還是賠本賺吆喝,竹籃打水一場空,而賣出去的貨源,還不都是made in China?
實際上問題的癥結仍在于中國的制造業太過低端,在創新能力不足且同質化嚴重的情況下,只能被迫降價,讓利潤持續走低,特別是互聯網的出現讓制造商的信息壟斷優勢不再,消費者可以選擇的范圍一下子增多了,就算沒有天貓淘寶和京東,成熟的消費者也會選擇去海淘高質量的商品。
而中國大多數的制造型企業不是沒有建立起品牌,無法產生品牌溢價,就是產品質量得過且過,根本無法與競爭對手進行有效區隔。
只能打價格戰,走薄利多銷的路子。
【薄利多銷的時代過去了】
在中國改革開放近40年的時間里,經濟增長的很快,制造業發展的也很快,但基本上采用的不是創新模式,而是“模仿、復制、抄襲、山寨”的模式,看到別人生意做得不錯,就買同樣的設備,造同樣的模具,弄同樣的外觀,走同樣的渠道,只要把貨能賣出去就行,根本不注重質量,不注重服務,不注重售后,更不注重客戶體驗。
一味的依靠關系和經驗來擴張著商業版圖,規模化生產,規模化銷售,加足馬力擴充產能,先干了再說!
其結果是什么?
就是產品嚴重同質化,老客戶留不住,新客戶難開發。
在產品不充足的時代還能勉強維持生存,甚至一夜暴富,但是到了現在這個年代,這種模式只能是死路一條。
很多制造商直觀的感受就是產品價格越來越低,產品利潤越來越少,但產品還是越來越難賣,客戶還是越來越難開發,生產出來的產品一多半辦成了庫存,成堆成堆的擺到了倉庫里。
造成的現象就是手上的現金流越來越少,工廠的運轉越來越困難。
這也導致了大部分制造業主的恐慌和焦慮,互聯網所帶來的巨大沖擊、消費者個性化需求的強勢崛起、全球經濟的不景氣等現象都給制造型企業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如何在新的形勢下找到一條出路,如何更好地應對撲面而來的危機,都令他們不知所措。
但可以預料到的一個事實是,制造企業不得不將現有的研發模式、生產模式、銷售模式和盈利模式進行解構,升級改造為現代新型制造業,以適應新的市場局面,這是一個艱難和痛苦的過程,充滿了曲折和坎坷,無法一蹴而就,只能不斷的進行嘗試和摸索,最終找到適合自身企業的那條路,實現企業內部脫胎換骨式的蛻變。
一句話,天變了,薄利多銷的時代過去了!
【夾縫中生存,制造業的機會還有多少】
那么制造業的機會和未來又在哪里?
答案似乎只有創新,手段也無非兩個,一個是產品的工匠精神,一個是服務的推陳出新。
答案很簡單,但如何能做到?做到的阻礙與沖突又有哪些?所謂知易行難,前方道路且長,回首蒼茫一片。
實際上,創新就是為了追求一種差異化,讓自己的產品和同行的不一樣,創造一種附加值,掌握自主的定價權,讓自己的產品在同類產品是唯一的,讓消費者對自己的利潤率不知情。
那么這時,消費者仍然愿意掏錢購買的原因是什么?
是你的品牌。
未來的制造業一定要向品牌要溢價,要利潤,否則越來越聰明的消費者根本沒有理由購買你的產品。
反正還有大把的備胎。
實際上,中國的制造業已經站在了一個尷尬的十字路口,低端產品產能過剩,高端產品多為空白,所以一方面國內的很多企業為了爭奪客戶不得不打起價格戰,持續壓低利潤,另一方面國外的馬桶蓋卻成為了海外代購的熱門產品。
國內制造業的生產已經跟不上了發展的要求了,生產結構的不合理導致了銷售的困局,由低端制造業向高端制造業發展才能擺脫惡性競爭,也才能獲得一線生機,改變這種“高端上不去,低端難保持”的局面。 查看全部
【“漲漲漲”與“1207億”】
對于傳統企業而言,舊有的模式已經行不通了,新生的模式還沒有顯示出成效,所能看到的結果就是生意越來越難做,錢也越來越難賺了,觸目所及都是一片肅殺的景象,只有一小部分企業因為掌握了核心優勢而尚且過得滋潤,但占整個制造企業的比例實在是太低太低了。
很多制造型企業家好不容易要熬過2016年了,卻悲哀的發現,2017年的路依舊不知道該往哪兒走,2017年要面臨的情況可能更加復雜、更加殘酷、更加變幻莫測。
低端制造業的紅利期已經過去了,那時候中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市場上的商品種類極其有限,產品只要生產出來了就不愁銷路,哪怕質量有瑕疵,哪怕包裝不美觀,哪怕功能不好用,在供需不平衡和粗放式的經濟發展條件下,產品依舊可以賣出去甚至成為熱銷款式。
然而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加上中產階級的興盛崛起,中國的消費生態已經發生了巨變,人們更加追求產品的品質和質量,于是很多低端的國貨開始銷路受阻,造成了庫存積壓和產能過剩,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則是高端產品難以破局,國人在海外熱捧的奶粉、尿不濕和馬桶蓋,正是此類現象的一個縮影,而海淘族也由此興起,部分互聯網公司更依靠這種現象走上了“復興之路”。
與此同時,外資也基于匯率、地租、運輸、勞動力、行政成本等方面的考量,開始“孔雀東南飛”,將訂單轉移到了印度、東南亞等新興的制造業國家。
在這些現實層面的擠壓下,大量傳統制造企業開始出現訂單不足、銷路不暢、資金短缺的惡劣局面。
依托改革開放30年積累下來的實力,不少制造業主依舊在堅持著,他們通過減員、減薪、降價、拋售、抵押、融資、負債等方式來維持企業的運轉,希望可以熬過這一輪的寒冬,等到制造業復蘇的那一天。
他們真的能等到嗎?
2016年工業領域原材料的漲價狂潮,更是給原本就在掙扎著的制造業來了一記重重的響錘,吞噬掉了其原本所剩無幾的利潤。
煤炭、鋼鐵、玻璃、木材、不銹鋼、PVC、塑料、鋁材、紙箱、運費、化工原料、銅錠……
一長串的名單和數據不用翻也知道,其最核心的關鍵詞就是:漲,漲,漲。
很多實體業主發出了絕望的吶喊。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2016年天貓雙十一的成交額達到了1207億,再創了世界紀錄,于是很多人也再度驚呼,是電商逼死了中國的制造業,如果淘寶不死,中國制造業就會滅亡,屆時伴隨著制造業的大衰退和大逃亡,成千上萬的打工者都會無家可歸,都會流離失所!
聽來令人毛骨悚然。
那么在互聯網時代來臨的今天,真的是電商壓死了實體嗎?生意真的都到跑到電商賣家那里去了嗎?
不少的電商賣家也大倒苦水,說電商的這個節那個節,雖然讓產品的銷量增多了,數據很好看,但實際上利潤根本沒有多少,有時還是賠本賺吆喝,竹籃打水一場空,而賣出去的貨源,還不都是made in China?
實際上問題的癥結仍在于中國的制造業太過低端,在創新能力不足且同質化嚴重的情況下,只能被迫降價,讓利潤持續走低,特別是互聯網的出現讓制造商的信息壟斷優勢不再,消費者可以選擇的范圍一下子增多了,就算沒有天貓淘寶和京東,成熟的消費者也會選擇去海淘高質量的商品。
而中國大多數的制造型企業不是沒有建立起品牌,無法產生品牌溢價,就是產品質量得過且過,根本無法與競爭對手進行有效區隔。
只能打價格戰,走薄利多銷的路子。
【薄利多銷的時代過去了】
在中國改革開放近40年的時間里,經濟增長的很快,制造業發展的也很快,但基本上采用的不是創新模式,而是“模仿、復制、抄襲、山寨”的模式,看到別人生意做得不錯,就買同樣的設備,造同樣的模具,弄同樣的外觀,走同樣的渠道,只要把貨能賣出去就行,根本不注重質量,不注重服務,不注重售后,更不注重客戶體驗。
一味的依靠關系和經驗來擴張著商業版圖,規模化生產,規模化銷售,加足馬力擴充產能,先干了再說!
其結果是什么?
就是產品嚴重同質化,老客戶留不住,新客戶難開發。
在產品不充足的時代還能勉強維持生存,甚至一夜暴富,但是到了現在這個年代,這種模式只能是死路一條。
很多制造商直觀的感受就是產品價格越來越低,產品利潤越來越少,但產品還是越來越難賣,客戶還是越來越難開發,生產出來的產品一多半辦成了庫存,成堆成堆的擺到了倉庫里。
造成的現象就是手上的現金流越來越少,工廠的運轉越來越困難。
這也導致了大部分制造業主的恐慌和焦慮,互聯網所帶來的巨大沖擊、消費者個性化需求的強勢崛起、全球經濟的不景氣等現象都給制造型企業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如何在新的形勢下找到一條出路,如何更好地應對撲面而來的危機,都令他們不知所措。
但可以預料到的一個事實是,制造企業不得不將現有的研發模式、生產模式、銷售模式和盈利模式進行解構,升級改造為現代新型制造業,以適應新的市場局面,這是一個艱難和痛苦的過程,充滿了曲折和坎坷,無法一蹴而就,只能不斷的進行嘗試和摸索,最終找到適合自身企業的那條路,實現企業內部脫胎換骨式的蛻變。
一句話,天變了,薄利多銷的時代過去了!
【夾縫中生存,制造業的機會還有多少】
那么制造業的機會和未來又在哪里?
答案似乎只有創新,手段也無非兩個,一個是產品的工匠精神,一個是服務的推陳出新。
答案很簡單,但如何能做到?做到的阻礙與沖突又有哪些?所謂知易行難,前方道路且長,回首蒼茫一片。
實際上,創新就是為了追求一種差異化,讓自己的產品和同行的不一樣,創造一種附加值,掌握自主的定價權,讓自己的產品在同類產品是唯一的,讓消費者對自己的利潤率不知情。
那么這時,消費者仍然愿意掏錢購買的原因是什么?
是你的品牌。
未來的制造業一定要向品牌要溢價,要利潤,否則越來越聰明的消費者根本沒有理由購買你的產品。
反正還有大把的備胎。
實際上,中國的制造業已經站在了一個尷尬的十字路口,低端產品產能過剩,高端產品多為空白,所以一方面國內的很多企業為了爭奪客戶不得不打起價格戰,持續壓低利潤,另一方面國外的馬桶蓋卻成為了海外代購的熱門產品。
國內制造業的生產已經跟不上了發展的要求了,生產結構的不合理導致了銷售的困局,由低端制造業向高端制造業發展才能擺脫惡性競爭,也才能獲得一線生機,改變這種“高端上不去,低端難保持”的局面。 查看全部
上一期我們講到2016傳統企業的目前的生存狀況《巨變時代企業的生存邏輯,中國式制造業何去何從!《巨變時代企業的生存邏輯,中國式制造業何去何從!》,那么2017年對于傳統企業來說,究竟有何變化呢?請看小編跟您講解講解。
【“漲漲漲”與“1207億”】
對于傳統企業而言,舊有的模式已經行不通了,新生的模式還沒有顯示出成效,所能看到的結果就是生意越來越難做,錢也越來越難賺了,觸目所及都是一片肅殺的景象,只有一小部分企業因為掌握了核心優勢而尚且過得滋潤,但占整個制造企業的比例實在是太低太低了。
很多制造型企業家好不容易要熬過2016年了,卻悲哀的發現,2017年的路依舊不知道該往哪兒走,2017年要面臨的情況可能更加復雜、更加殘酷、更加變幻莫測。
低端制造業的紅利期已經過去了,那時候中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市場上的商品種類極其有限,產品只要生產出來了就不愁銷路,哪怕質量有瑕疵,哪怕包裝不美觀,哪怕功能不好用,在供需不平衡和粗放式的經濟發展條件下,產品依舊可以賣出去甚至成為熱銷款式。
然而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加上中產階級的興盛崛起,中國的消費生態已經發生了巨變,人們更加追求產品的品質和質量,于是很多低端的國貨開始銷路受阻,造成了庫存積壓和產能過剩,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則是高端產品難以破局,國人在海外熱捧的奶粉、尿不濕和馬桶蓋,正是此類現象的一個縮影,而海淘族也由此興起,部分互聯網公司更依靠這種現象走上了“復興之路”。
與此同時,外資也基于匯率、地租、運輸、勞動力、行政成本等方面的考量,開始“孔雀東南飛”,將訂單轉移到了印度、東南亞等新興的制造業國家。
在這些現實層面的擠壓下,大量傳統制造企業開始出現訂單不足、銷路不暢、資金短缺的惡劣局面。
依托改革開放30年積累下來的實力,不少制造業主依舊在堅持著,他們通過減員、減薪、降價、拋售、抵押、融資、負債等方式來維持企業的運轉,希望可以熬過這一輪的寒冬,等到制造業復蘇的那一天。
他們真的能等到嗎?
2016年工業領域原材料的漲價狂潮,更是給原本就在掙扎著的制造業來了一記重重的響錘,吞噬掉了其原本所剩無幾的利潤。
煤炭、鋼鐵、玻璃、木材、不銹鋼、PVC、塑料、鋁材、紙箱、運費、化工原料、銅錠……
一長串的名單和數據不用翻也知道,其最核心的關鍵詞就是:漲,漲,漲。
很多實體業主發出了絕望的吶喊。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2016年天貓雙十一的成交額達到了1207億,再創了世界紀錄,于是很多人也再度驚呼,是電商逼死了中國的制造業,如果淘寶不死,中國制造業就會滅亡,屆時伴隨著制造業的大衰退和大逃亡,成千上萬的打工者都會無家可歸,都會流離失所!
聽來令人毛骨悚然。
那么在互聯網時代來臨的今天,真的是電商壓死了實體嗎?生意真的都到跑到電商賣家那里去了嗎?
不少的電商賣家也大倒苦水,說電商的這個節那個節,雖然讓產品的銷量增多了,數據很好看,但實際上利潤根本沒有多少,有時還是賠本賺吆喝,竹籃打水一場空,而賣出去的貨源,還不都是made in China?
實際上問題的癥結仍在于中國的制造業太過低端,在創新能力不足且同質化嚴重的情況下,只能被迫降價,讓利潤持續走低,特別是互聯網的出現讓制造商的信息壟斷優勢不再,消費者可以選擇的范圍一下子增多了,就算沒有天貓淘寶和京東,成熟的消費者也會選擇去海淘高質量的商品。
而中國大多數的制造型企業不是沒有建立起品牌,無法產生品牌溢價,就是產品質量得過且過,根本無法與競爭對手進行有效區隔。
只能打價格戰,走薄利多銷的路子。
【薄利多銷的時代過去了】
在中國改革開放近40年的時間里,經濟增長的很快,制造業發展的也很快,但基本上采用的不是創新模式,而是“模仿、復制、抄襲、山寨”的模式,看到別人生意做得不錯,就買同樣的設備,造同樣的模具,弄同樣的外觀,走同樣的渠道,只要把貨能賣出去就行,根本不注重質量,不注重服務,不注重售后,更不注重客戶體驗。
一味的依靠關系和經驗來擴張著商業版圖,規模化生產,規模化銷售,加足馬力擴充產能,先干了再說!
其結果是什么?
就是產品嚴重同質化,老客戶留不住,新客戶難開發。
在產品不充足的時代還能勉強維持生存,甚至一夜暴富,但是到了現在這個年代,這種模式只能是死路一條。
很多制造商直觀的感受就是產品價格越來越低,產品利潤越來越少,但產品還是越來越難賣,客戶還是越來越難開發,生產出來的產品一多半辦成了庫存,成堆成堆的擺到了倉庫里。
造成的現象就是手上的現金流越來越少,工廠的運轉越來越困難。
這也導致了大部分制造業主的恐慌和焦慮,互聯網所帶來的巨大沖擊、消費者個性化需求的強勢崛起、全球經濟的不景氣等現象都給制造型企業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如何在新的形勢下找到一條出路,如何更好地應對撲面而來的危機,都令他們不知所措。
但可以預料到的一個事實是,制造企業不得不將現有的研發模式、生產模式、銷售模式和盈利模式進行解構,升級改造為現代新型制造業,以適應新的市場局面,這是一個艱難和痛苦的過程,充滿了曲折和坎坷,無法一蹴而就,只能不斷的進行嘗試和摸索,最終找到適合自身企業的那條路,實現企業內部脫胎換骨式的蛻變。
一句話,天變了,薄利多銷的時代過去了!
【夾縫中生存,制造業的機會還有多少】
那么制造業的機會和未來又在哪里?
答案似乎只有創新,手段也無非兩個,一個是產品的工匠精神,一個是服務的推陳出新。
答案很簡單,但如何能做到?做到的阻礙與沖突又有哪些?所謂知易行難,前方道路且長,回首蒼茫一片。
實際上,創新就是為了追求一種差異化,讓自己的產品和同行的不一樣,創造一種附加值,掌握自主的定價權,讓自己的產品在同類產品是唯一的,讓消費者對自己的利潤率不知情。
那么這時,消費者仍然愿意掏錢購買的原因是什么?
是你的品牌。
未來的制造業一定要向品牌要溢價,要利潤,否則越來越聰明的消費者根本沒有理由購買你的產品。
反正還有大把的備胎。
實際上,中國的制造業已經站在了一個尷尬的十字路口,低端產品產能過剩,高端產品多為空白,所以一方面國內的很多企業為了爭奪客戶不得不打起價格戰,持續壓低利潤,另一方面國外的馬桶蓋卻成為了海外代購的熱門產品。
國內制造業的生產已經跟不上了發展的要求了,生產結構的不合理導致了銷售的困局,由低端制造業向高端制造業發展才能擺脫惡性競爭,也才能獲得一線生機,改變這種“高端上不去,低端難保持”的局面。
傳統企業轉型,出路在哪?
運營實操 ? 擱淺° 發表了文章 ? 2 個評論 ? 8284 次瀏覽 ? 2017-02-27 09:14
?近年,外貿受外需不振、大宗商品價格下降等因素影響,中國外貿形勢難有明顯改善。很多依靠傳統優勢生存發展的制造業都感覺經營壓力很大,很多企業定單量銳減,甚至在一些地區出現了制造企業倒閉的現象。
探究深層次的原因,除了世界經濟整體不景氣外,更多是傳統外貿的商業模式需要更新換代。中國傳統外貿的深度轉型已經迫在眉睫,隨著國際市場一體化程度的提高,全球化的必然趨勢,企業也該擴大自己的視野。
在這樣一個移動互聯網時代,采購商的采購行為已從傳統的貨期長、數量大、金額大轉變為多次、少量、交易頻繁的跨境定單模式,而且這樣的采購模式未來會成為主流模式。
跨境電商的特點與發展趨勢,無疑是給傳統企業轉型或者拓寬渠道的最佳選擇之一。
1.2004年,隨著中國商品在全球市場逐漸被認可,EBAY第一次改版,EBAY決定將中國平臺同全球對接,從而將EBAY易趣的商品納入到全球EBAY中去。跨境電子商務在中國的發展逐漸開始。
自2008年金融危機后,隨著大宗集裝箱出口貿易的萎縮,傳統出口型外貿公司,逐漸從原來的集裝箱出口轉型到以零售為主的外貿小包出口,來彌補由于大宗出口萎縮帶來的影響。政府也開始重視跨境電子商務渠道,紛紛出臺各種政策,以促進跨境電商的發展,這是我國跨境電商迎來的第一次快速增長期。
經過數年的發展,2016年中國跨境電商交易規模達到6.3萬億元,業內預計,2018年,中國跨境電商交易規模預計將達到8.8萬億。
一邊是跨境電商迅猛發展,一邊是傳統貿易企業迫切需要升級。跨境電商為傳統企業的轉型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方向。傳統企業受制于經濟形勢,但只要傳統制造企業轉變理念,順應跨境電商的大趨勢,市場機會還是非常多的,因為傳統外貿制造企業做跨境電商具備天生的優勢。
這點在深圳某公司體現的淋漓盡致。該公司是家代工工廠,主要為ODM、OEM,為國內外大品牌、大公司代工,提供來料加工服務,也可以自己開發模具,提供給客戶做選擇。然而隨著經濟形勢的轉變,工廠效益也逐漸受到影響。
為了拓寬渠道,該公司于2016年由EBAY開始切入跨境電商。經過九個月的發展,一個月的GMV已經達到比較可觀的數額。
該公司電商負責人許總表示,除了經濟不景氣之外,代工廠還有一個風險,跟著大企業走,雖然量比較高,但風險也比較高,除了市場不景氣,還可能碰到代工品牌被制裁等不可控因素。此外,還有材料漲價,一些其他的大的行業性事件,“這些問題都會影響到企業,企業如果有自己的渠道的話,影響會小很多。”
而選擇跨境電商,除了利潤比較高,因為自己有工廠,在質量的把控上也會比較好。
傳統企業(尤其是制造業)往往有較強的研發能力。這點許總深有體會,除了可在代工的產品中挑選較好的產品外,因為自己有開模能力,自己有很好的生產能力,產品的選擇范圍也可以更廣。背靠工廠,在很多地方都會有更多的選擇空間。
2.如何做好電商渠道,許總表示,除了立足于自己的產品,或者自己所在行業的產品來打開跨境電商市場的企業,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前提下,一定要在產品調研上下工夫。產品調研的內容包括產品性能、競品情況、主要目標市場、國內外競爭對手情況、客戶的產品使用體驗、同類產品短板、同類產品賣點等。
除此以外,自己在選擇產品上會結合各地市場外,更會去選擇一些定位精準的產品。“例如,我們有一款產品是過濾器配件,像這種產品,在平臺上可能會很少人賣,但銷量都會很不錯,而主要的客戶群體又是比較有消費能力的群體。”
很容易發現,該公司的產品也主要集中在日用消耗品,這類產品人人都要用,而且會重復購買,許總表示,這些需求都是實實在在的。除了產品,市場選擇也是很重要的一點,像老年人用品,就主要會把市場定位在日本,因為大家都知道,當前日本已經步入老年社會,該類產品在日本市場有著比較大的需求,“我們的策略就是,不同的產品、不同的市場,將產品與市場進行細分,一旦進行細分,將更清晰,成本比較低,利潤也將更高。”
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與成長,該公司將不斷地布局新的市場,增開站點。而增開站點首先就要嚴格地與海外倉相結合,在海外倉上,將費用與時效作為最主要的考量,她也提出兩個建議:第一,新賣家一定要在量達到一定的量上再考慮自己的海外倉,不然前期還是先與第三方海外倉合作,盡量與官方海外倉合作,在很多地方會省去很多麻煩;第二,海外倉會布局的點一定要考慮好,爭取在時效上給客戶良好的體驗。
在度過成長期后,企業就可以著重考慮自己的下一步,站點、海外倉布局,品類增加,產品升級等。“我們之前主要集中在美國、德國、澳大利亞,接下來會在其他市場增開站點。”在增開站點之前,要做好這些工作:
1.對于市場的了解,對產品的選擇。
2.備貨要備足,按要求發貨就好。精準地選擇發貨地點。
3.提高產品良品率,在售后可省去很多時間和成本。
4.新賬號都需要成長期,要有耐心。
5.在品牌和認證上,有實力的企業一定要去做。
做跨境電商,說到底就是選品,好產品和好質量,而這方面剛好是傳統企業的強項。傳統企業其實也有出路,就是要看企業能不能看到這些出路,不管是增加一個轉型的渠道,還是完全轉型,傳統企業都有機會。對傳統的工廠來說,做電商的利潤高過代工很多,如果能解決好那些問題,機會還是很大的。 查看全部
探究深層次的原因,除了世界經濟整體不景氣外,更多是傳統外貿的商業模式需要更新換代。中國傳統外貿的深度轉型已經迫在眉睫,隨著國際市場一體化程度的提高,全球化的必然趨勢,企業也該擴大自己的視野。
在這樣一個移動互聯網時代,采購商的采購行為已從傳統的貨期長、數量大、金額大轉變為多次、少量、交易頻繁的跨境定單模式,而且這樣的采購模式未來會成為主流模式。
跨境電商的特點與發展趨勢,無疑是給傳統企業轉型或者拓寬渠道的最佳選擇之一。
1.2004年,隨著中國商品在全球市場逐漸被認可,EBAY第一次改版,EBAY決定將中國平臺同全球對接,從而將EBAY易趣的商品納入到全球EBAY中去。跨境電子商務在中國的發展逐漸開始。
自2008年金融危機后,隨著大宗集裝箱出口貿易的萎縮,傳統出口型外貿公司,逐漸從原來的集裝箱出口轉型到以零售為主的外貿小包出口,來彌補由于大宗出口萎縮帶來的影響。政府也開始重視跨境電子商務渠道,紛紛出臺各種政策,以促進跨境電商的發展,這是我國跨境電商迎來的第一次快速增長期。
經過數年的發展,2016年中國跨境電商交易規模達到6.3萬億元,業內預計,2018年,中國跨境電商交易規模預計將達到8.8萬億。
一邊是跨境電商迅猛發展,一邊是傳統貿易企業迫切需要升級。跨境電商為傳統企業的轉型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方向。傳統企業受制于經濟形勢,但只要傳統制造企業轉變理念,順應跨境電商的大趨勢,市場機會還是非常多的,因為傳統外貿制造企業做跨境電商具備天生的優勢。
這點在深圳某公司體現的淋漓盡致。該公司是家代工工廠,主要為ODM、OEM,為國內外大品牌、大公司代工,提供來料加工服務,也可以自己開發模具,提供給客戶做選擇。然而隨著經濟形勢的轉變,工廠效益也逐漸受到影響。
為了拓寬渠道,該公司于2016年由EBAY開始切入跨境電商。經過九個月的發展,一個月的GMV已經達到比較可觀的數額。
該公司電商負責人許總表示,除了經濟不景氣之外,代工廠還有一個風險,跟著大企業走,雖然量比較高,但風險也比較高,除了市場不景氣,還可能碰到代工品牌被制裁等不可控因素。此外,還有材料漲價,一些其他的大的行業性事件,“這些問題都會影響到企業,企業如果有自己的渠道的話,影響會小很多。”
而選擇跨境電商,除了利潤比較高,因為自己有工廠,在質量的把控上也會比較好。
傳統企業(尤其是制造業)往往有較強的研發能力。這點許總深有體會,除了可在代工的產品中挑選較好的產品外,因為自己有開模能力,自己有很好的生產能力,產品的選擇范圍也可以更廣。背靠工廠,在很多地方都會有更多的選擇空間。
2.如何做好電商渠道,許總表示,除了立足于自己的產品,或者自己所在行業的產品來打開跨境電商市場的企業,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前提下,一定要在產品調研上下工夫。產品調研的內容包括產品性能、競品情況、主要目標市場、國內外競爭對手情況、客戶的產品使用體驗、同類產品短板、同類產品賣點等。
除此以外,自己在選擇產品上會結合各地市場外,更會去選擇一些定位精準的產品。“例如,我們有一款產品是過濾器配件,像這種產品,在平臺上可能會很少人賣,但銷量都會很不錯,而主要的客戶群體又是比較有消費能力的群體。”
很容易發現,該公司的產品也主要集中在日用消耗品,這類產品人人都要用,而且會重復購買,許總表示,這些需求都是實實在在的。除了產品,市場選擇也是很重要的一點,像老年人用品,就主要會把市場定位在日本,因為大家都知道,當前日本已經步入老年社會,該類產品在日本市場有著比較大的需求,“我們的策略就是,不同的產品、不同的市場,將產品與市場進行細分,一旦進行細分,將更清晰,成本比較低,利潤也將更高。”
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與成長,該公司將不斷地布局新的市場,增開站點。而增開站點首先就要嚴格地與海外倉相結合,在海外倉上,將費用與時效作為最主要的考量,她也提出兩個建議:第一,新賣家一定要在量達到一定的量上再考慮自己的海外倉,不然前期還是先與第三方海外倉合作,盡量與官方海外倉合作,在很多地方會省去很多麻煩;第二,海外倉會布局的點一定要考慮好,爭取在時效上給客戶良好的體驗。
在度過成長期后,企業就可以著重考慮自己的下一步,站點、海外倉布局,品類增加,產品升級等。“我們之前主要集中在美國、德國、澳大利亞,接下來會在其他市場增開站點。”在增開站點之前,要做好這些工作:
1.對于市場的了解,對產品的選擇。
2.備貨要備足,按要求發貨就好。精準地選擇發貨地點。
3.提高產品良品率,在售后可省去很多時間和成本。
4.新賬號都需要成長期,要有耐心。
5.在品牌和認證上,有實力的企業一定要去做。
做跨境電商,說到底就是選品,好產品和好質量,而這方面剛好是傳統企業的強項。傳統企業其實也有出路,就是要看企業能不能看到這些出路,不管是增加一個轉型的渠道,還是完全轉型,傳統企業都有機會。對傳統的工廠來說,做電商的利潤高過代工很多,如果能解決好那些問題,機會還是很大的。 查看全部
?近年,外貿受外需不振、大宗商品價格下降等因素影響,中國外貿形勢難有明顯改善。很多依靠傳統優勢生存發展的制造業都感覺經營壓力很大,很多企業定單量銳減,甚至在一些地區出現了制造企業倒閉的現象。
探究深層次的原因,除了世界經濟整體不景氣外,更多是傳統外貿的商業模式需要更新換代。中國傳統外貿的深度轉型已經迫在眉睫,隨著國際市場一體化程度的提高,全球化的必然趨勢,企業也該擴大自己的視野。
在這樣一個移動互聯網時代,采購商的采購行為已從傳統的貨期長、數量大、金額大轉變為多次、少量、交易頻繁的跨境定單模式,而且這樣的采購模式未來會成為主流模式。
跨境電商的特點與發展趨勢,無疑是給傳統企業轉型或者拓寬渠道的最佳選擇之一。
1.2004年,隨著中國商品在全球市場逐漸被認可,EBAY第一次改版,EBAY決定將中國平臺同全球對接,從而將EBAY易趣的商品納入到全球EBAY中去。跨境電子商務在中國的發展逐漸開始。
自2008年金融危機后,隨著大宗集裝箱出口貿易的萎縮,傳統出口型外貿公司,逐漸從原來的集裝箱出口轉型到以零售為主的外貿小包出口,來彌補由于大宗出口萎縮帶來的影響。政府也開始重視跨境電子商務渠道,紛紛出臺各種政策,以促進跨境電商的發展,這是我國跨境電商迎來的第一次快速增長期。
經過數年的發展,2016年中國跨境電商交易規模達到6.3萬億元,業內預計,2018年,中國跨境電商交易規模預計將達到8.8萬億。
一邊是跨境電商迅猛發展,一邊是傳統貿易企業迫切需要升級。跨境電商為傳統企業的轉型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方向。傳統企業受制于經濟形勢,但只要傳統制造企業轉變理念,順應跨境電商的大趨勢,市場機會還是非常多的,因為傳統外貿制造企業做跨境電商具備天生的優勢。
這點在深圳某公司體現的淋漓盡致。該公司是家代工工廠,主要為ODM、OEM,為國內外大品牌、大公司代工,提供來料加工服務,也可以自己開發模具,提供給客戶做選擇。然而隨著經濟形勢的轉變,工廠效益也逐漸受到影響。
為了拓寬渠道,該公司于2016年由EBAY開始切入跨境電商。經過九個月的發展,一個月的GMV已經達到比較可觀的數額。
該公司電商負責人許總表示,除了經濟不景氣之外,代工廠還有一個風險,跟著大企業走,雖然量比較高,但風險也比較高,除了市場不景氣,還可能碰到代工品牌被制裁等不可控因素。此外,還有材料漲價,一些其他的大的行業性事件,“這些問題都會影響到企業,企業如果有自己的渠道的話,影響會小很多。”
而選擇跨境電商,除了利潤比較高,因為自己有工廠,在質量的把控上也會比較好。
傳統企業(尤其是制造業)往往有較強的研發能力。這點許總深有體會,除了可在代工的產品中挑選較好的產品外,因為自己有開模能力,自己有很好的生產能力,產品的選擇范圍也可以更廣。背靠工廠,在很多地方都會有更多的選擇空間。
2.如何做好電商渠道,許總表示,除了立足于自己的產品,或者自己所在行業的產品來打開跨境電商市場的企業,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前提下,一定要在產品調研上下工夫。產品調研的內容包括產品性能、競品情況、主要目標市場、國內外競爭對手情況、客戶的產品使用體驗、同類產品短板、同類產品賣點等。
除此以外,自己在選擇產品上會結合各地市場外,更會去選擇一些定位精準的產品。“例如,我們有一款產品是過濾器配件,像這種產品,在平臺上可能會很少人賣,但銷量都會很不錯,而主要的客戶群體又是比較有消費能力的群體。”
很容易發現,該公司的產品也主要集中在日用消耗品,這類產品人人都要用,而且會重復購買,許總表示,這些需求都是實實在在的。除了產品,市場選擇也是很重要的一點,像老年人用品,就主要會把市場定位在日本,因為大家都知道,當前日本已經步入老年社會,該類產品在日本市場有著比較大的需求,“我們的策略就是,不同的產品、不同的市場,將產品與市場進行細分,一旦進行細分,將更清晰,成本比較低,利潤也將更高。”
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與成長,該公司將不斷地布局新的市場,增開站點。而增開站點首先就要嚴格地與海外倉相結合,在海外倉上,將費用與時效作為最主要的考量,她也提出兩個建議:第一,新賣家一定要在量達到一定的量上再考慮自己的海外倉,不然前期還是先與第三方海外倉合作,盡量與官方海外倉合作,在很多地方會省去很多麻煩;第二,海外倉會布局的點一定要考慮好,爭取在時效上給客戶良好的體驗。
在度過成長期后,企業就可以著重考慮自己的下一步,站點、海外倉布局,品類增加,產品升級等。“我們之前主要集中在美國、德國、澳大利亞,接下來會在其他市場增開站點。”在增開站點之前,要做好這些工作:
1.對于市場的了解,對產品的選擇。
2.備貨要備足,按要求發貨就好。精準地選擇發貨地點。
3.提高產品良品率,在售后可省去很多時間和成本。
4.新賬號都需要成長期,要有耐心。
5.在品牌和認證上,有實力的企業一定要去做。
做跨境電商,說到底就是選品,好產品和好質量,而這方面剛好是傳統企業的強項。傳統企業其實也有出路,就是要看企業能不能看到這些出路,不管是增加一個轉型的渠道,還是完全轉型,傳統企業都有機會。對傳統的工廠來說,做電商的利潤高過代工很多,如果能解決好那些問題,機會還是很大的。
【中國傳統制造業走向】巨變時代企業的生存邏輯,中國式制造業何去何從!
跨境政策 ? moss 發表了文章 ? 0 個評論 ? 10891 次瀏覽 ? 2017-02-21 15:07
?【洗牌中陣亡的實體店,實業慘淡的冰山一角】
制造業的生存法則已經變了,身處其中的每個人都可以清晰的感受到,而在這個拐點和洗牌的過程中,實體店鋪的“關店潮”在不斷蔓延,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從一個品牌到另一個品牌。
百貨商場、大型商超、品牌專賣店、商家直營店、各地加盟店都成了“死亡重災區”,其景象之蕭條,狀況之慘烈,亦讓人心有戚戚焉。引得我們不禁要發問,中國的實體經濟到底怎么了?中國制造業的春天又在哪里?
面對此情此景,有人悲情長嘯,有人扼腕嘆息,有人斡旋應對,有人斷臂求生。
每一個選擇都有其背后的考量和分析,每一條道路都有未可預料的風險和挑戰,在全球經濟格局開始發生巨變的時代大背景下,或許對于制造型企業而言,真的是非生即死,沒有超凡的智慧和高超的能量,只能成為被人踐踏過的皚皚白骨。
今天很殘酷,明天很殘酷,后天很美好,很多人死在了明天的夜里。
盡管月很皎潔。
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宴賓客,眼見他樓塌了,曾經叱咤風云的中國制造業,如今又能否突破重圍,浴火重生,能否破繭成蝶,再造輝煌?
事實上,實體店的倒閉很多程度上來源于制造業的萎靡不振,當實體店越來越難以經營,越來越難做的時候,就只剩下關門大吉這一條出路,而這僅僅還只是實業慘淡的冰山一角。
包括梅西百貨、萬達百貨、李寧、美特斯邦威等知名品牌都已然開始戰略收縮,做好了準備來“艱難過冬”,其它中小實體店鋪自然更是尸橫遍野,哀嚎一片。
美特斯邦威原董事長、總裁周成建更是辭去了美邦服飾的所有職務,由其30歲的女兒胡佳佳開始正式接班。
【制造企業家的痛之殤】
2016年即將過去,對于傳統的制造業而言,前景依舊不容樂觀,國內人口紅利下降、生產成本上升、經濟下行趨勢顯著都已經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了,危機在加劇,寒潮在撲來,如何找到一條求生之路,才是最關鍵的問題。
在此之前的幾年里,傳統的制造業也是在迷茫中探索、抗爭和求變,也是在挫折中搶灘、著陸和革新,有的卓有成效,有的依舊低迷,有的敗走麥城,有的華麗轉身。每個人都步履匆匆,每個人都萬千思緒,但都在迎面而來的激流中尋求著一線生機。
世界潮流,浩浩湯湯,制造業已經進入了大變革的時代,而這還僅僅只是一個開端,未來的廝殺會更加慘烈,未來的比拼會更加兇猛。
天下風云出我輩,一入江湖歲月催,皇圖霸業談笑中,不勝人生一場醉。
但人就是江湖,你怎么退出?既然已經被綁到了制造業這個戰車上,能做的,也只有上陣迎敵,血染盔甲了。
只是在沖鋒陷陣的過程中,我們仍要思索的是:
面對這場產業結構的調整,到底有多少制造企業能熬過去、能走過去、能趟過去?
面對洶涌來襲的時代變局,到底有多少制造企業能看得懂、能落地、能崛起?
面對不得不做的企業轉型,到底有多少制造企業能承受住陣痛,能放手一搏?
傳統制造型企業家所做出的每一個決定,走出的每一步,都會對自己企業的未來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
一步錯,步步錯;一步慢,步步慢。
中國制造業的體量目前已經很大了,現在是在由體量向質量轉型,由制造向智造轉型。
不管老板們愿不愿意,也不管老板們喜不喜歡,這種改變已經開始了,而一些先知先覺的制造型企業家也已經著手在做了。
那種創新力薄弱、進取意識不足、利潤率偏低的低端制造型企業,未來的道路一定越走越窄,直到走進死胡同,便再難回頭。
中國的制造業始終大而不強,始終無法掌握產業鏈的核心技術,始終附加值極低,因此也有人說,中國的制造業的狀況是,兩噸鋼的利潤還不夠買一只冰棍。
這是傳統制造業之殤!
無數中小制造業主欲哭無淚,苦不堪言,艱難掙扎,絕望像寒潮一樣籠罩在他們的心頭!
這場中國制造業的殘酷大洗牌中,競爭力不強的傳統企業將迎來一場滅頂之災,而競爭力稍強的傳統企業也在感受著寒冬的凜冽,再想依靠廉價的勞動力、土地和原材料進行競爭已經成了癡人說夢!
生存還是死亡,變革還是封閉,是每一個制造企業必須要面對和正視的問題,無法逃避,亦無法回絕。 查看全部
制造業的生存法則已經變了,身處其中的每個人都可以清晰的感受到,而在這個拐點和洗牌的過程中,實體店鋪的“關店潮”在不斷蔓延,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從一個品牌到另一個品牌。
百貨商場、大型商超、品牌專賣店、商家直營店、各地加盟店都成了“死亡重災區”,其景象之蕭條,狀況之慘烈,亦讓人心有戚戚焉。引得我們不禁要發問,中國的實體經濟到底怎么了?中國制造業的春天又在哪里?
面對此情此景,有人悲情長嘯,有人扼腕嘆息,有人斡旋應對,有人斷臂求生。
每一個選擇都有其背后的考量和分析,每一條道路都有未可預料的風險和挑戰,在全球經濟格局開始發生巨變的時代大背景下,或許對于制造型企業而言,真的是非生即死,沒有超凡的智慧和高超的能量,只能成為被人踐踏過的皚皚白骨。
今天很殘酷,明天很殘酷,后天很美好,很多人死在了明天的夜里。
盡管月很皎潔。
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宴賓客,眼見他樓塌了,曾經叱咤風云的中國制造業,如今又能否突破重圍,浴火重生,能否破繭成蝶,再造輝煌?
事實上,實體店的倒閉很多程度上來源于制造業的萎靡不振,當實體店越來越難以經營,越來越難做的時候,就只剩下關門大吉這一條出路,而這僅僅還只是實業慘淡的冰山一角。
包括梅西百貨、萬達百貨、李寧、美特斯邦威等知名品牌都已然開始戰略收縮,做好了準備來“艱難過冬”,其它中小實體店鋪自然更是尸橫遍野,哀嚎一片。
美特斯邦威原董事長、總裁周成建更是辭去了美邦服飾的所有職務,由其30歲的女兒胡佳佳開始正式接班。
【制造企業家的痛之殤】
2016年即將過去,對于傳統的制造業而言,前景依舊不容樂觀,國內人口紅利下降、生產成本上升、經濟下行趨勢顯著都已經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了,危機在加劇,寒潮在撲來,如何找到一條求生之路,才是最關鍵的問題。
在此之前的幾年里,傳統的制造業也是在迷茫中探索、抗爭和求變,也是在挫折中搶灘、著陸和革新,有的卓有成效,有的依舊低迷,有的敗走麥城,有的華麗轉身。每個人都步履匆匆,每個人都萬千思緒,但都在迎面而來的激流中尋求著一線生機。
世界潮流,浩浩湯湯,制造業已經進入了大變革的時代,而這還僅僅只是一個開端,未來的廝殺會更加慘烈,未來的比拼會更加兇猛。
天下風云出我輩,一入江湖歲月催,皇圖霸業談笑中,不勝人生一場醉。
但人就是江湖,你怎么退出?既然已經被綁到了制造業這個戰車上,能做的,也只有上陣迎敵,血染盔甲了。
只是在沖鋒陷陣的過程中,我們仍要思索的是:
面對這場產業結構的調整,到底有多少制造企業能熬過去、能走過去、能趟過去?
面對洶涌來襲的時代變局,到底有多少制造企業能看得懂、能落地、能崛起?
面對不得不做的企業轉型,到底有多少制造企業能承受住陣痛,能放手一搏?
傳統制造型企業家所做出的每一個決定,走出的每一步,都會對自己企業的未來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
一步錯,步步錯;一步慢,步步慢。
中國制造業的體量目前已經很大了,現在是在由體量向質量轉型,由制造向智造轉型。
不管老板們愿不愿意,也不管老板們喜不喜歡,這種改變已經開始了,而一些先知先覺的制造型企業家也已經著手在做了。
那種創新力薄弱、進取意識不足、利潤率偏低的低端制造型企業,未來的道路一定越走越窄,直到走進死胡同,便再難回頭。
中國的制造業始終大而不強,始終無法掌握產業鏈的核心技術,始終附加值極低,因此也有人說,中國的制造業的狀況是,兩噸鋼的利潤還不夠買一只冰棍。
這是傳統制造業之殤!
無數中小制造業主欲哭無淚,苦不堪言,艱難掙扎,絕望像寒潮一樣籠罩在他們的心頭!
這場中國制造業的殘酷大洗牌中,競爭力不強的傳統企業將迎來一場滅頂之災,而競爭力稍強的傳統企業也在感受著寒冬的凜冽,再想依靠廉價的勞動力、土地和原材料進行競爭已經成了癡人說夢!
生存還是死亡,變革還是封閉,是每一個制造企業必須要面對和正視的問題,無法逃避,亦無法回絕。 查看全部
?【洗牌中陣亡的實體店,實業慘淡的冰山一角】
制造業的生存法則已經變了,身處其中的每個人都可以清晰的感受到,而在這個拐點和洗牌的過程中,實體店鋪的“關店潮”在不斷蔓延,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從一個品牌到另一個品牌。
百貨商場、大型商超、品牌專賣店、商家直營店、各地加盟店都成了“死亡重災區”,其景象之蕭條,狀況之慘烈,亦讓人心有戚戚焉。引得我們不禁要發問,中國的實體經濟到底怎么了?中國制造業的春天又在哪里?
面對此情此景,有人悲情長嘯,有人扼腕嘆息,有人斡旋應對,有人斷臂求生。
每一個選擇都有其背后的考量和分析,每一條道路都有未可預料的風險和挑戰,在全球經濟格局開始發生巨變的時代大背景下,或許對于制造型企業而言,真的是非生即死,沒有超凡的智慧和高超的能量,只能成為被人踐踏過的皚皚白骨。
今天很殘酷,明天很殘酷,后天很美好,很多人死在了明天的夜里。
盡管月很皎潔。
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宴賓客,眼見他樓塌了,曾經叱咤風云的中國制造業,如今又能否突破重圍,浴火重生,能否破繭成蝶,再造輝煌?
事實上,實體店的倒閉很多程度上來源于制造業的萎靡不振,當實體店越來越難以經營,越來越難做的時候,就只剩下關門大吉這一條出路,而這僅僅還只是實業慘淡的冰山一角。
包括梅西百貨、萬達百貨、李寧、美特斯邦威等知名品牌都已然開始戰略收縮,做好了準備來“艱難過冬”,其它中小實體店鋪自然更是尸橫遍野,哀嚎一片。
美特斯邦威原董事長、總裁周成建更是辭去了美邦服飾的所有職務,由其30歲的女兒胡佳佳開始正式接班。
【制造企業家的痛之殤】
2016年即將過去,對于傳統的制造業而言,前景依舊不容樂觀,國內人口紅利下降、生產成本上升、經濟下行趨勢顯著都已經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了,危機在加劇,寒潮在撲來,如何找到一條求生之路,才是最關鍵的問題。
在此之前的幾年里,傳統的制造業也是在迷茫中探索、抗爭和求變,也是在挫折中搶灘、著陸和革新,有的卓有成效,有的依舊低迷,有的敗走麥城,有的華麗轉身。每個人都步履匆匆,每個人都萬千思緒,但都在迎面而來的激流中尋求著一線生機。
世界潮流,浩浩湯湯,制造業已經進入了大變革的時代,而這還僅僅只是一個開端,未來的廝殺會更加慘烈,未來的比拼會更加兇猛。
天下風云出我輩,一入江湖歲月催,皇圖霸業談笑中,不勝人生一場醉。
但人就是江湖,你怎么退出?既然已經被綁到了制造業這個戰車上,能做的,也只有上陣迎敵,血染盔甲了。
只是在沖鋒陷陣的過程中,我們仍要思索的是:
面對這場產業結構的調整,到底有多少制造企業能熬過去、能走過去、能趟過去?
面對洶涌來襲的時代變局,到底有多少制造企業能看得懂、能落地、能崛起?
面對不得不做的企業轉型,到底有多少制造企業能承受住陣痛,能放手一搏?
傳統制造型企業家所做出的每一個決定,走出的每一步,都會對自己企業的未來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
一步錯,步步錯;一步慢,步步慢。
中國制造業的體量目前已經很大了,現在是在由體量向質量轉型,由制造向智造轉型。
不管老板們愿不愿意,也不管老板們喜不喜歡,這種改變已經開始了,而一些先知先覺的制造型企業家也已經著手在做了。
那種創新力薄弱、進取意識不足、利潤率偏低的低端制造型企業,未來的道路一定越走越窄,直到走進死胡同,便再難回頭。
中國的制造業始終大而不強,始終無法掌握產業鏈的核心技術,始終附加值極低,因此也有人說,中國的制造業的狀況是,兩噸鋼的利潤還不夠買一只冰棍。
這是傳統制造業之殤!
無數中小制造業主欲哭無淚,苦不堪言,艱難掙扎,絕望像寒潮一樣籠罩在他們的心頭!
這場中國制造業的殘酷大洗牌中,競爭力不強的傳統企業將迎來一場滅頂之災,而競爭力稍強的傳統企業也在感受著寒冬的凜冽,再想依靠廉價的勞動力、土地和原材料進行競爭已經成了癡人說夢!
生存還是死亡,變革還是封閉,是每一個制造企業必須要面對和正視的問題,無法逃避,亦無法回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