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2021年到2022年,再到今年,跨境電商行業業態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從亞馬遜到獨立站等風口的變化,如純銷售商,再到現在品牌趨勢,企業的類型包括發展戰略方向一直在發生改變,隨之而來的資本的投資方向也在發生改變。
在2023年2月23日雨果跨境老板會員閉門私享會(資本專場)上,康煦資本創始人張思堅、復星資本執行總經理潘根峰、堅果資本合伙人孫鴻達、華泰證券投資銀行家李嘉偉、安永合伙人劉則治圍繞投資邏輯、未來判斷等話題進行討論與分享。
潘根峰:
我們希望品類越聚焦越好,規模不是問題。
其次,還是比較注重高毛利產品的能力,我們認為做高毛利是一種能力,是對一個行業的供應鏈、產品、用戶的認知和把握能力。高毛利能力體現出來之后,再做全域化布局的時候,就有了很強的勢能,最終轉化成品牌勢能。
我們發現,堅持這么做的企業,他不會很缺錢,反而會過得挺舒服,過去幾年融資融的也不多,甚至是不需要融資的。這樣的企業,心態也很好,能夠慢慢做品牌。因為他不太需要錢,除了合規之外,他琢磨更多的不是怎樣賺更多的錢,而是怎樣把企業做得更好。
我們發自內心欽佩這樣的企業,這是真正代表中國出海的的優秀企業,把一個品牌、一個品類做到全球化,最后又回到國內,而且是很高的溢價和毛利。
孫鴻達:
我經常說跨境電商這四個字的定義本身是不準確的,為什么?當年最開始的時候,大家在國內沒有資源,所以做不了國內市場,海外也不可能做貿易,所以只能通過線上方式把貨賣出去,在國內做不了做海外,線下做不了做線上,所以叫跨境電商。
但是現在進入到新的階段,形式已經發生改變,現在可以是全渠道、全球化的跨國經營。我們從2013年開始投資行業到現在,發現這個行業的公司越來越像實體公司,而且本質上的跨境電商就是實體行業,為什么?因為真正的模式都是實體行業那一套,怎么把產品打磨好、怎么管理公司,所以我現在喜歡叫全球零售。
首先,我們喜歡在產品上做出差異化的公司,差異化不是說功能要多大的差異化,而是確實有些地方有擅長的點,具有差異化。
其次,我們注重可持續差異化的能力,有可以支撐發展的一個點,這支撐點可以是技術,是對行業的一個深度的了解,或者有些線下資源和其他資源,都是一個差異化的、可持續能力的體現。
此外,我們也會關注一些新的要素,就是流量在哪里,用戶是誰,用戶是什么樣子,用戶在哪里,平常是怎么使用這個產品?我們圍繞新的人群、新的產品、新的流量來觀察整個的行業。
然后還有一個是新的技術,比如說帶電類的產品,尤其是原來的就是無動力或者燃油驅動,它可能被電力改造了,像ebike這種很火爆的,我們也會多加關注。
(來源:雨果跨境編輯部)
本文作者對該作品擁有完整、合法的著作權及其他相關權益。未經許可同意,任何個人或組織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網站內容。轉載請聯系本文觀察員,違規轉載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