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貌似海淘市場已經拼殺的很激烈,包括阿里、亞馬遜和京東等電商巨頭都已是早有準備,且投入越發之大,似乎與藍海毫無關系。但其實熟悉海淘的用戶都明白,海淘之所以對一部分購物群體有吸引力,不單單是因為產品質量值得信賴,更為重要的原因還是在于價格。
在實體經濟增長放緩的大前提下,過去30年拉動經濟投資和出口的兩駕馬車已經顯出疲態,而在這幾年中,中國的消費卻在逐漸發力,成為托舉經濟最平穩的“馬車”。
如果說互聯網改變我們的生活,恐怕沒人會否認,如果需要舉出一個例子,那么電子商務無疑是最好的答案。電商時代的興起和發展使一大批人趕上了時代的浪潮,發家致富;也讓更多的人享受到了線上購物的便利和優惠;此外,快遞行業更是籍此機會瘋狂擴張。
粗放的增長模式在近些年開始有所緩和,各大平臺也意識到只單單靠著諸如“年中大促”、“雙11”這種雞血式的刺激是可以短期內帶來大量流量以促成購物狂歡,來達到刺激消費的目的。但是在成本控制和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僅僅依靠這一種方式無疑還存在很多限制,總體來看仍稍顯單薄,長期的效果也無法預期。因此,關于電商的細分成為了接下來的時間里要逐漸被搶占的灘頭。
而在這其中,海淘又是一個比較另類的存在了。由于地理位置的客觀限制,海淘注定和國內的大多數買家存在著先天的距離;而又由于支付手段、語言、物流運輸等后天因素的影響,一直以來海淘群體在中國龐大的網購人群中從來都只是一個很小眾的存在,即便這個基數一直在增長,但是從總體來看情況也并沒有發生太大的改變。
根據行業第三方機構的監測數據預測,到2018年中國的“海淘族”人數將達3560萬人,市場規模將達到1萬億元。這無疑是一塊巨大無比的蛋糕,而與國內的電商平臺相比,海淘前景相對明朗,可開發的領域也更廣闊些。
誕生幾年的海淘雖然不能說是電商的下一個風口,但一定是一塊必爭之地。
紅海還是藍海?
對海淘知之甚少的人會認為這是一塊尚且空白的地帶,至少也是沒有什么太大的動靜。而資深的海淘用戶又會認為海淘市場已經很紛繁復雜,從各種海外的折扣網站到國內的比價優惠信息平臺,還有那更加令人頭疼的各大轉運公司。
其實關于海淘的市場問題,很難說到底是藍海還是紅海,海淘給人的光明前景在于在國內電商廝殺白熱化的今天,它會是一塊很重要的補充和未來一塊可能的戰略高地。對于各大電商平臺來說,不僅要有所涉獵還要盡早搶占市場。比如阿里巴巴旗下的天貓就一直在布局自己的“天貓國際”業務,將更多的海外品牌和賣家直接引入自家平臺之上,實現國內買家和國外賣家的對接,通過阿里巴巴自身的資源,解決了海淘中轉運、支付等較為復雜的問題。而亞馬遜不僅在其美國網站上開通了部分商品直郵中國服務,還與目前國內的多個自貿區簽訂了合作協議,其中包括上海自貿區、廈門自貿區、廣東自貿區等重要的沿海開放區域。據悉,亞馬遜將采用的是自貿模式,也就是業內人士常說的保稅備貨方式,這種模式與跨境電商的保稅區發貨類似,境外商品入境后暫存自貿區內,消費者購買后以個人物品出區,包裹通過國內物流送達境內消費者。此外亞馬遜中國的網站上的“海外購”目前已經有進口直采和海外直郵兩種海淘模式。
從這個角度來說,貌似海淘市場已經拼殺的很激烈,包括阿里、亞馬遜和京東等電商巨頭都已是早有準備,且投入越發之大,似乎與藍海毫無關系。但其實熟悉海淘的用戶都明白,海淘之所以對一部分購物群體有吸引力,不單單是因為產品質量值得信賴,更為重要的原因還是在于價格,這其中的重中之重還在于時不時會出現的超低價的折扣,在碰到好的折扣的前提下,即便是加上國際運費,有些商品的價格仍是國內的一半甚至以下,這其實才是海淘的精髓所在。
而對于用戶而言,在無法及時獲知折扣信息的情況下,海淘打折信息網站就成了最主要的消息獲取渠道。這似乎又是一片廣闊的藍海。如果細數一下這類型的導購平臺,你會發現其實有很多,不僅數目繁多而且魚龍混雜。
比較有代表性的導購網站包括“什么值得買”、阿里旗下的“一淘”、網易旗下的“惠惠”等。而且越來越多的互聯網企業開始試圖加入這個序列。據筆者了解,就連八竿子打不著的體育門戶網站虎撲也在不久前開始了自己的海淘生意,而社交網站豆瓣也一直對海淘業務覬覦已久,由此也不難看出,這個領域的競爭似乎還遠沒到狼煙四起的程度,也并未能分出高下。
而之所以看重海淘導購,其實還是一個入口的問題,海淘導購不僅包含最新的折扣信息,還包含了大量海淘用戶的曬單和經驗分享,而在這其中關于物流、尺碼、價格等海淘常見的問題都借住UGC的力量隨之化解。不少折扣網站甚至走向了平臺化建設的道路,從最初的折扣信息,到用戶曬單,再到提供一鍵海淘、傻瓜式代購等功能,大大降低了海淘的難度,直接降低了海淘的門檻,而這一舉措帶來的則是大量的有很強消費能力的用戶。未來幾年,也許“海淘一族”的基數仍將成倍的增長。
該如何布局
從路線上來說,有關海淘的生意,目前來看大致有如下兩種思路,一種是試圖將海淘本土化、落地化,大多數國內領先的電商巨頭主要精力也都投入在這上面,包括上文說到的阿里、京東和亞馬遜等。另外一種是將海淘信息平臺化,在原本導購信息+海淘社區的基礎上增加代購服務,降低了海淘門檻,解決徘徊在海淘圈之外的用戶所被困擾的支付、轉運等復雜問題,從海淘信息門戶升級為一站式海淘綜合平臺。
雖然路線上看似不同,其實倒也殊途同歸,歸根結底是追求平臺化,畢竟從發展前景和未來盈利的角度考慮,只有吸引更多的用戶才能有更好的發展機遇,而如何將吸引到的用戶成功的留下來,轉化為長期的流量,毫無疑問一個綜合的平臺是最為關鍵的。第一種平臺化之所以大多是大型的電商平臺來做,一方面是要這些平臺都有著穩定的支付手段和良好的信譽保證,對于消費者來說更為正規,購買也比較便利,但缺陷也比較明顯,這類型的海淘平臺大多在價格上沒有什么優勢,海淘產品質量過關但價格同樣也居高不下。而第二種平臺的優勢在于通過發現最新的折扣信息帶著自己的用戶第一時間看到性價比最高的產品,通過折扣來吸引大多數有經驗的海淘用戶,但缺陷在于物流大多數都是和第三方轉運公司合作,在速度和時間上都無法自己掌控,海淘周期問題無法解決。
從市場需求的角度來看,這兩種平臺都是必需的,前者滿足資金充裕且追求品質的高質量用戶,后者也可以滿足部分資深海淘者和追求性價比的買家。兩者不僅不矛盾,似乎還有所互補,并且目前來看兩者之間的確還沒有產生直接的競爭關系。大膽預測下,后續的發展不外乎兩種情況,第二種平臺有人成功做大,第一種平臺大肆收購整合零散的第二種平臺。或者,等第二種平臺有人做大,再被第一種平臺中的某位巨頭收購……
“快遞公司”都去哪了?
與國內市場不同的是,這些年借著電商東風而發家的各大快遞公司的身影在海淘的圈子里卻常常難覓蹤影。原因也不難理解,一方面海淘仍屬小眾,用戶數量少,而快遞行業的快速發展實際上就是得益于中國的人口紅利,做海淘投入多回報少。另一方面,國際運輸業務畢竟不比國內,海外的倉庫、國際間的航空運輸、海關清關、關稅等問題都比較復雜,要想讓快遞公司把心思放在這上面也著實比較困難。
而目前海淘過程中最為混亂的環節也恰恰就在運輸,上百家各自為戰的轉運公司和游走在灰色地帶的清關公司等等都存在很多問題。轉運公司的轉運時間極為不穩定,就算目前幾家最大的轉運公司也都存在大量的用戶投訴和不少的問題單。另外費用標準問題也長期存在于海淘用戶中。在以往的時間中,曾出現過不少轉運公司攜買家的錢款直接跑路的現象也讓不少消費者對于轉運公司難以徹底信任。
其次轉運中還面臨一個重要的落地清關環節,眾所周知,多數轉運公司會采取主動報關的方式,而采取這種方式的后果就是往往物品要被稅,而海淘用戶其實是十分反感這部分稅費的,這無疑會影響物品的性價比,往往一個價格實惠的產品加上關稅后相比國內同款式優勢就沒有那么明顯了。因此部分轉運公司才會選擇郵政公司線路,所謂郵政渠道是指通過中國郵政直接報關,由于郵政內部有海關的駐郵辦,具有直接向海關申報個人物品的資格,所以郵政渠道不僅速度有保障,而且被稅的幾率很低,當然這種渠道的轉運價格會貴不少。
總而言之,轉運環節目前的市場比較混亂,快遞行業的領頭羊順豐曾在兩年前開展了自家的海淘運輸業務,讓廣大海淘用戶大呼終于看到了“正規軍”。但由于稱重標準、運輸品限制和主動報關的方式,選擇順豐的海淘買家并不多,試水至今也只能說是不溫不火。而順豐的本意似乎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相比起海淘轉運來說,順豐更像是通過這次試水來嘗試開展自己的國際物流業務,發展模版和競爭對手似乎瞄準的是UPS、DHL等國際物流巨頭。
不久前傳出的一則消息告訴我們,海淘運輸不僅僅有了順豐這樣的“正規軍”,連“國家隊”也要入場了,據悉EMS自己的轉運服務已經正式上線,根據官網介紹,EMS的海外購是由中國海關總署、中國國家郵政總局、入境快件口岸等相關政府監管部門之間戰略合作的產物,是毫無疑問的正牌“國家隊”,而擁有政策優勢的EMS也有望借助海淘轉運業務扭轉目前在國內快遞市場的頹勢。
政策、距離、時間,暫時無解的海淘之殤
今年的6月10日,在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曾提出了促進跨境電商發展的設想,總理也在之后的多次場合中力挺跨境電商,在目前經濟放緩的大趨勢下,發展電商尤其是被認為潛力更大的跨境電商無疑已經被看成了提振消費、拉動經濟的積極信號。但是在頂層的力挺之下,在具體的發展措施仍舊存在著方向不清晰,監管措施搖擺不定,關稅問題等暫時難以解決的問題,而這些政策上的限制也成為了決定跨境電商前景的關鍵,海淘業務作為其中的小小組成部分無疑也深受其影響。
此外,相隔一個大洋的距離同樣也是難以逾越的,物理距離所帶來的時間延誤也是暫時無解的難題,海淘發展至今仍然未成很大的規模也與此有著極大的關系。政策可以調整,監管可以寬松,但是距離永遠也不能。
其實,海淘這塊蛋糕分沒分完真的不重要。當下,怎么分才是最應該考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