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到出海品類,一般都是建議剛需品,畢竟需求大,但是這類產品競爭激烈,每個市場都有地頭蛇,難以發展,于是乎就有不少非剛需的“小眾品類”品牌正努力殺出重圍,試圖在海外市場贏得。這些產品往往不解決“生活必需”的問題,而是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帶來增值體驗。如何讓這些“非剛需”“小眾”產品抓住用戶的心?
1
“小眾”切入,大眾出圈
別看小眾產品“冷門”,其實每一種小眾愛好背后都可能隱藏著一群忠實的粉絲。非剛需的小眾品牌首先要定位精準,找到這類“圈子文化”或細分市場的共性痛點,從而切入他們的需求,提供獨特的產品價值。
例如,TomboyX專注于中性服裝市場,吸引了希望擺脫傳統性別標簽的用戶,以個性化設計與包容性文化形成品牌差異。而TomboyX也逐漸呼吁了更多同類型的受眾群體,形成一種大眾化的文化現象。
2
情緒價值賦能產品
小眾品牌如果想走進用戶的心,要靠“硬核”設計和品牌文化打動人。畢竟,如果你的產品都不特別,憑什么讓人心甘情愿掏腰包?想要成功出海,靠的不僅僅是功能實用性,還要在“情緒價值”上下功夫,建立情緒記憶點。
像The Woobles,但看產品也就簡單的編制產品,但是加上一句話,“Learn to crochet kits for beginners”,給每一個不會編織的人一個機會,瞬間提升了一個檔次,這對于一些因工作壓力大想尋找治愈的人來說是一種心靈的撫慰。對于非剛需品牌而言,“情懷牌”并不是無的放矢,而是通過品牌故事傳遞一種態度,滿足用戶內心的情感需求。
3
讓產品“變聰明”,提升體驗感
近年來,智能化已經不止是“高科技”產品的專利。比方說寵物品牌Owlet,不僅賣寵物用品,還提供智能監控設備。這類產品通過技術加持,增加了用戶粘性,抓住了“愛寵”一族的需求點。對于非剛需小眾品類來說,如果能加入智能化體驗,比如虛擬試戴、健康監控等功能,既能增加用戶的購買理由,也能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
4
從“口碑營銷”到“圈層社交”
傳統廣告固然是提升知名度的利器,但對于非剛需小眾產品,口碑傳播與社交推薦可能更有效。
拿“毒性極高”的Death Wish Coffee來說,他們的賣點簡單粗暴:世界最濃的咖啡。這種夸張且富有“挑戰”精神的標簽讓很多用戶主動在社交媒體上安利。這種“社交炫耀”的力量可不容小覷,尤其是當產品本身自帶話題性時,更能吸引人們在網絡上分享。因此,品牌可以通過打造極具話題性的營銷內容,讓粉絲成為產品的代言人,形成裂變傳播。
5
從“圈內”突圍到“圈外”
小眾品牌在初期往往是在一個小圈子里火起來,但要想更進一步,必須找到跨圈的機會。比如,美國的健身品牌Nobull最早主打極限運動裝備,后來發展到瑜伽、跑步等相關領域,吸引了更廣泛的健身愛好者。
品牌不妨在產品延伸和內容創作上,找到不同圈層的共通點,讓“圈外人”也覺得你的產品值得一試。小眾并不意味著停留在小圈子,通過適當拓展產品線或嘗試跨界合作,可以吸引更多潛在用戶。
非剛需小眾品牌的出海并非一帆風順,但隨著消費者追求個性化體驗、智能化生活的需求增長,非剛需小眾產品也逐漸被更多人關注。只有找準目標、打造獨特產品體驗、抓住社交圈層,并不斷優化服務,才能在小眾市場中突破重圍,實現品牌的全球化發展。
(來源:品牌出海生意經)
以上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雨果跨境立場!本文經原作者授權轉載,轉載需經原作者授權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