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1.蘭德認為從2017年中美關稅至今,有足夠數據可評估貿易戰帶來的實際影響;
2.貿易戰降低了從中國進口份額,給中美雙方都帶來經濟成本,并重點對美國的經濟成本做了測算;
3.蘭德建議:應推動雙方談判,降低對消費品和制造業商品的進口關稅,以換取中國降低對美商品關稅。(如被特朗普政府采納,普通消費品被征收60%關稅可能性大大降低。)
蘭德公司作為一家權威準官方智庫,2024年10月發布《2017年至2024年美國對華經濟政策的有效性》報告。該報告在聯邦資助研究和開發中心(FFRDC)的合同框架下完成。
如遵從這篇報告建議,則中國出口美國的普通消費品被征收60%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該報告考察了美國對中國經濟政策的有效性,重點關注了2017年至2024年的經濟政策。首先總結了美國對中國的兩個主要經濟政策目標:促進公平貿易和捍衛美國利益。
利用這個框架,分析評估了美國 1)對華貿易 2)技術控制 3)經濟外交 4)外國投資 5)工業和供應鏈的多元化等政策有效性。
下面重點就有關貿易政策方面的內容重點摘要如下。
1.自2017年以來,美國政府基于提高中國進口商品關稅的幾個政策目標已經實現:進口價值和中國進口占美國進口總額的份額有所下降,雙邊貿易逆差也有所下降。
然而,這些轉變,給中國和美國都帶來了經濟成本。報告將回顧對這些成本的估計值。
2.一些項目研究量化了關稅對美國的經濟成本。
1)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計,關稅對美國經濟造成的直接影響在2019年占GDP的0.18%;2023年預計將占GDP的0.1%。2019年和2023年分別為390億美元和270億美元成本。
2)貝克斯和施羅特估計,2019年美國經濟直接損失占GDP的0.16%。按此估計,美國的成本在2019年是340億美元,2023年440億美元。
3)2022年Amiti團隊發現,加征關稅會減少美國每月14億美元總福利,關稅造成福利損失為168億美元,占美國GDP的0.08%。
4)(最高成本預測)國會預算辦公室的結論是,關稅上調使2020年美國GDP減少0.5%(1070億美元),2020年平均家庭平均收入減少1277美元。
5)亞倫·弗拉恩和賈斯汀·皮爾斯發現,美國關稅的增加導致了美國制造業產出、出口和就業的減少。
他們估計,由于進口投入的成本較高,以及對其出口產品征收報復性關稅的影響,面臨高額關稅的美國制造商的就業率減少了1.4%,而被保護的行業就業增加了0.3%,根本沒法抵消。
6)Amiti團隊發現,這些關稅導致美國的生產者價格上漲了1個百分點。1990年至2018年的平均生產者價格通脹率僅略高于兩個百分點,因此關稅使生產者價格通脹率提高了近50%。經歷了進口關稅大幅提高的公司將出廠價格提高了4.1%。(暗示這輪高通脹與中美關稅戰有關)
7)關于2018-2019年關稅上調的經濟文獻發現,因為中國出口商從2019年、2020年和2023年的人民幣貶值,關稅的全部成本已經轉嫁給了美國消費者和企業,這是不尋常的。
研究發現,當重要的進口市場因關稅上漲或匯率變動而面臨價格突然上漲時,該國出口商必須降低價格以保持市場份額。在這些情況下,關稅的費用由進口國和出口國分擔。然而,在2018年和2019年的關稅上調后,來自中國的出口商品的價格并沒有出現明顯的下降。
低收入群體承受了這些價格上漲,因為與中高收入群體相比,他們更多將收入的一部分用于從中國進口的商品,比如服裝和鞋子。(這個結論很重要,暗示如果中國所有商品都征收60%關稅,將帶來更高通脹水平。)
簡而言之:2018年美國關稅的增加也給美國企業、工人和消費者帶來了成本。導致了美國制造業出口、產出和就業機會的減少;生產者和消費者價格上漲加速;家庭福利減少,尤其是對低收入家庭。
3.許多投資項目才剛剛開始進行(截至2024年),但初步評估表明,對制造業的投資已經產生了顯著的增長。然而,這些投資是否會增加制造業工人的數量還不清楚,因為很多工作都是自動化的。然而,美國政府對基礎設施的投資應該會提高美國出口商的競爭力。
(原文來自蘭德智庫,譯文有刪減,轉載自縱騰集團公眾號)
— END —
(Tips:本文僅作為資料搜集和觀點分享,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谷倉立場,亦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請讀者批判接受;因客觀條件限制,谷倉無法完全對信息和數據的準確性和及時性做保證,請讀者酌情參考并自行甄別真偽;對外網信息的翻譯過程中,可能存在因個人理解不同或中文意譯而產生的中外文語義差異,譯文僅供讀者參考,具體以外網當地語言信息為準)。
(編輯:江同)
(來源:谷倉)
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雨果跨境立場!如有關于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于作品發表后的30日內與雨果跨境取得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