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 123rf.com.cn
在剛結束的2016年阿里巴巴旗下“雙十一”購物狂歡節,總交易額再次刷新記錄,達到1207億元,同比增加32%。而在網購國外產品的跨境交易中,日本從去年的第二升至第一。其中紙尿褲、奶粉和化妝品等商品依然保持熱銷。“雙十一”的持續火爆并不全歸功于網絡營銷的威力。透過“雙十一”現象,反映出國人對于合理價格、高性價比優質商品的巨大需求,特別是以日本商品為代表的海外商品。
近年來,隨著中國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中高收入人群也就是所謂中產階級群體正迅速成長,根據2015年10月瑞士投行瑞信統計數據,目前中國中產階級人群已超過1.09億。該群體消費者對于產品的選擇已不僅僅是關注價格,而是更偏向價值選擇,注重品質消費。尤其是80、90后人群,更加關注健康、安全、品質。根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與尼爾森聯合發布的《2016消費者趨勢白皮書》顯示,中產階層的消費觀念將成為中國零售市場的風向標。
在消費升級的趨勢下,商品結構優化迫在眉睫。而一些海外優質商品,特別是日本商品以其安全、安心,品質一流等特點,正好符合當前中國新中產階級人群消費升級的迫切需求。
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從跨境電商、o2o模式,到網紅經濟、視頻直播、精超高超,銷售方式及渠道都在不斷探求創新。然而不管模式怎么改變,商業的本質還是在于用好的商品和服務為消費者創造真正的價值。優質的商品貨源也自然成為市場爭奪的目標。
國內各大主流平臺均推出海外購、全球購,紛紛開設日本館等主題館。線下高超、精超、高端社區店也增加了對海外商品的引進,設置進口品及跨境商品專區。可見,線上線下全渠道都希望通過加大對進口品的布局來優化商品結構,吸引更多更優質的消費者,加強自身核心競爭力。由此,商品的多元化、優質度以及貨源的可持續性、穩定性則尤為關鍵。
對于渠道商而言,如何迅速找到優質的貨源?更接近品牌資源源頭,有效掌握品牌可控度,已經成為許多商家加快轉型升級、占領先機的戰略性問題。
近兩年跨境電商飛速發展,進口品持續熱銷,同時也出現價格混亂、假貨、水貨充斥市場的現象。為此,國家也加強了市場監管力度。自跨境電子商務新稅政策正式實施后,天貓、京東、亞馬遜中國等大型B2C平臺電商的賣家均已實現工商注冊并正常納稅,電子商務發展日趨規范。
但是,目前尚有C2C平臺的中小賣家、個人網店和部分個人微商等未實現工商注冊。這些商家的上游貨源多是由個人買手或專門團隊向海外零售商代購,而非真正打通供應鏈獲取貨源,無品牌授權,無質量保證。未來渠道正規化是必然,非正規的渠道和灰色地帶必將減少和杜絕。
而另一方面,政府加強了對實體零售業的支持,以提振實體經濟發展。11月2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推動實體零售創新轉型的意見》,對實體零售企業加快結構調整、創新發展方式、實現跨界融合、不斷提升商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力及效率作出部署。未來,實體零售行業也將迎來新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