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句用在形容俄羅斯電商市場再合適不過。對于在2015年之前借助全球速賣通開拓俄羅斯電商市場的中國賣家來說,或許它曾經藍海一片。但在這之后,隨著包括JD.RU等新興平臺的不斷涌入,賣家數量的短時劇增,“蠶食者”的增加促使俄羅斯電商市場競爭更趨激烈,而良莠不齊的服務也讓后來者猶豫不決,甚至退縮。
不過,這或許只是你借助跨境電商渠道看到的俄羅斯電商市場的一面,換做是本土電商渠道呢,恰是另一番光景。
相比于已然成熟的歐美發達電商市場的競爭激烈,以及充滿未知的仍處于被中國賣家探索階段的中東和東南亞電商市場,介于二者之間的俄羅斯雖然不比當年風光,但仍是多數賣家心中難以割舍的摯愛,畢竟無論是天時地利還是人和,中國賣家在搶占俄羅斯電商市場商機上都有著絕對的優勢。
首先,俄羅斯是世界上幅員最為遼闊的國家,也是人口過億(1.44億)的13個國家之一,這為中國賣家提供了一個潛在的龐大消費市場。不僅如此,俄羅斯也是歐洲互聯網用戶數量最多的國家,每天有8000萬俄羅斯人在使用網絡,有4200萬有過網購經歷。根據俄羅斯郵購與遠程銷售協會(NAMO)的數據顯示,俄羅斯2016年全年電商交易額達到139億美元,其中跨境電商30億美元(占比22%),本地電商109億美元(占比78%)。俄羅斯電商零售公司協會(AKIT)預計,2017年電商交易額將達到176億美元(約1萬億盧布)。
其次,地域毗鄰,作為最早開拓俄羅斯電商市場的國家之一,中國產品的重要性已經在俄羅斯根深蒂固,中國制造占據俄羅斯跨境電商產品52%的占比。
另外,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3年10月提出共建亞歐“絲綢之路”經濟帶的“一帶一路”倡議;2016年俄羅斯總統普京號召建立亞歐大型經濟伙伴關系等,都讓俄羅斯和中國成為非常重要的合作伙伴,對于促進中國產品遠銷俄羅斯有著十足的促進作用。
不難發現,在去年俄羅斯的整體電商零售交易中,有超過百億美元的本土電商市場中國賣家還未深入涉足,這對于如今在跨境電商渠道上爭紅了眼的賣家來說,不得不說是另一個彎道超車的機會。
數據顯示,去年中國發往俄羅斯的包裹達到2億個,這看似龐大的數據一方面表明了當地消費者對中國產品的依賴,但同時這背后產生的多少訂單糾紛以及因物流而產生的一系列售后問題目前還難以估計。
其實,對俄出口電商存在的問題不止于此,物流的困境反映出本土化的問題;而提及開拓俄羅斯市場的首選電商平臺,賣家們幾乎一致首選速賣通。但是隨著速賣通的轉型升級,以及近段時間發布的對行業的品牌封閉管理,包括亞馬遜在內的許多跨境電商平臺在近年來不斷調整戰略部署,在招商門檻以及后期運營指標上的不斷變革,越來越多的賣家意識到多渠道多平臺運營的重要性。
另外,越來越多的海外本土電商平臺開始嘗試入華招商,也成為中國賣家站穩海外市場的另一有效途徑。本土電商平臺的優勢在于,平臺本身在當地有著市場占有率和足夠的影響力,因為聚焦于某個地域,對當地的消費習慣和客戶需求十分了解。同時,基于深耕多年,所以有著龐大的粉絲用戶群體,相比借助新興平臺來說更容易獲取用戶;除此之外,在客戶服務及問題處理上已形成流水線制的處理方式,不僅時效大幅提升,同時也能貼近當地的風土人情。相比與跨境電商,本土電商平臺更趨“本土化”。
雨果網了解到,UMKA作為俄羅斯的本土電商平臺,目前已入華招商。據悉,該平臺不僅提供純中文的賣家后臺頁面,同時組建了兩個客服團隊,分別服務于中國賣家和俄羅斯買家,解決了賣家的語言難關。另外,該平臺還與Yandex以及VK、YouTube等合作,或成為流量僅次于速賣通的第二大電商平臺。
也許你也曾因沒能成為某個平臺的第一批入駐用戶而沒能搶到第一波紅利,那么UMKA或許能夠彌補你這一小小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