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店、賣貨,而一旦遇到賬戶資金凍結也許這半年都白干了。有消息稱,深圳某賣家因侵權風波,在擔負法律制裁的同時背負著單平臺凍結300萬人民幣的回款危機,致使公司走向破產的境地……
中國賣家在為全球消費者搭建便捷線上零售通道的同時,知識產權上面臨的諸方困擾卻使跨境電商行業“開倒車”,陷入侵權沉疴。當侵權風波再次被放置于大眾視野的審視中,電商之殤可否“下猛藥”戒除?相關知識產權服務商又該如何聯合平臺賣家,在困局中求得突圍?
2018年上半年,跨境電商市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海外律所Keith三個月時間里起訴9起案件;律師事務所GBC將“魔爪”伸向速賣通,上千賣家賬號遭控告,賬戶資金被凍結……侵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尊重知識產權、保護知識產權,已經成為包括跨境電商在內的任何一個行業所需恪守的原則,而鑒于互聯網這個特殊的屬性特征,知識產權在線上零售的發展中依舊憂患共存。亞速知識產權Faith向雨果網指出:“侵權的認定,需要各項證據都查證屬實后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跨境電商領域的知識產權,實際上是傳統知識產權在網絡領域的延伸。這種情況下,一方面跨境電商領域的知識產權具備歷史數據明確、傳播范圍廣等優勢;另一方面,受互聯網環境的影響,同時又潛伏著侵權主體模糊、責任歸屬不明確、損失不易量化、隱蔽性高取證難、易反復發作等風險,且多數情況下線上零售易刪、易改、易滅失等特點,也讓侵權主體難以識別,審查難度更高。”
互聯網的快速傳導性,使賣家在發現侵權時往往已經造成了一定規模的損失和影響,但也有人認為互聯網在作用維權中功不可沒。凱鳴知識產權(深圳)有限公司經理王明勝發表觀點稱:“跨境電商作為互聯網發展的衍生產物,同樣具備方便快捷、信息交互、經濟高效等優質特性,得益于這些特性,跨境電商的知識產權投訴、維護與傳統手段相比就顯得更為便捷,如今許多電商平臺都制定了特殊的侵權處理機制,賣家只要發現自己遭受侵權,就可以在線上收集證據并提交給平臺,平臺核實無誤后將會迅速對侵權者實施相應的懲罰,最大程度保障賣家的合法利益。”同樣的,在明途知識產權總經理張琳看來,跨境電商線上交易環境降低了賣家之間的信息差,使侵權者更容易被發現。與此同時,利用跨境電商線上零售平臺的大數據基礎,對侵權者的處罰可以跨越不同國家法規的阻礙,大大提高維權效率。而談及侵權事件頻發的原因,張琳說明道:“近兩年國內的跨境電商賣家大多是因為在平臺遇到被跟賣或是被投訴,才逐漸開始有了注冊商標的保護意識。多數賣家對知識產權保護認識不到位,依舊是以迎合平臺規則、獲取生存空間的角度出發,而不能真正意識到并自主對知識產權做到全方位保護。這就容易導致,一旦賣家出現任何的紕漏,就直接會成為別人攻擊侵權的漏洞,今年出現的境外律師所起訴中國賣家侵權的事件,就是很好的印證。”
消費者購買需求變動,使賣家一改此前賣通貨的營銷模式,開始向精品、私模產品延伸。而無奈的是,行業競爭的加劇讓2018年上半年開始知識產權領域出現兩極分化的情況。合眾商務市場部總經理張劍坦言:“這時候就出現了兩類賣家:一類賣家已經有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從商標、外觀專利及版權等多方面保護自己的產品,并利用知識產權保護法則清理平臺侵權賣家;另一類沒有保護意識的賣家,因不注重知識產權保護在平臺經營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困難,培養的產品屢被投訴下架甚至關店。上半年出現最多的是亞馬遜平臺的外觀專利投訴和版權投訴的侵權案子,還有就是美國GBC律師事務所,已經將手從Wish、eBay、速賣通等平臺伸到亞馬遜平臺開始掠奪侵權賣家。這些賣家只有真正遭遇了知識產權損失才會有保護意識,沒有遭遇損失的賣家自主保護知識產權的意識還不是特別強烈。做電商服務這些年,感觸最深一句話:沒有付出代價的經驗,都是別人的經驗,如果這些慘痛的教訓還不足以引起賣家重視,有朝一日意外降臨到自己身上,賣家就要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
可喜的是,在如此嚴峻的形式下,國家和跨境電商平臺也在維護賣家利益上發生了變化。恒大知識產權總經理林亞平總結到,從知識產權領域來看,2018上半年主要是出現了兩點變化,一是政府政策傾斜,二是平臺發展策略的轉變。國家政府的政策傾斜,主要表現在知識產權法律的進一步完善,各種知識產權執法維權行動不斷地在進行。今年4月,國知局(國家知識產權局)與浙知局(浙江知識產權局)就聯合展開專利執法維權行動(專門運用在電商領域),8月起國知局也展開了為期四個月的電商領域專項整治行動,主要針對知識產權侵權假冒行為的打擊。而另外一個平臺政策規則的變化體現在:今年來,亞馬遜、eBay、速賣通、Wish等平臺紛紛加大了對知識產權賣家、品牌賣家的扶持,各項政策資源進一步傾斜,其中亞馬遜還要求擁有商標證書方可入駐平臺。在知識產權維權方面,投訴一經確認,侵權賣家就有可能被平臺移除銷售權、下架產品、甚至店鋪賬號有可能遭受封號處理。
據張琳回憶稱:“各種由于侵權導致資金損失的案件數不勝數,深圳某家常年做高仿的大賣家,因產品侵權相繼被各大跨境電商平臺關店,單單一個平臺被凍結的資金就高達300萬人民幣,于今年7月正式宣布破產。這是一個很典型的案例,直接說明一個道理:不做創新,做侵權產品,到頭來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從2018年明途的商標業務數據分析來看,以往大多數賣家會先選擇開店,銷售一段時間后再注冊國外商標,但2018年上半年大多數賣家傾向于先注冊商標,后入駐平臺,主要以開始在其他跨境電商平臺布局的賣家為主;以往賣家的商標注冊區域主要以歐美日為主,2018年上半年東南亞、英國、澳洲等商標注冊業務也明顯增多,新興國家市場也成為賣家重點布局的戰略城池。”
在如今知識經濟時代的浪潮下,知識產權作為主要載體,其重要程度越發凸顯。王明勝認為,如今以亞馬遜為首的各大知名跨境電商平臺,都紛紛針對知識產權出臺了十分嚴格的懲罰機制,賣家們也由之前粗放無序的銷售狀態逐漸走向了以品牌打造、產品創新為主的發展路線上來。“同時跨境電商作為一項與網絡、數據結合的極為緊密的商務活動,其文字、圖形、聲譽、影像、程序等客體元素都涉及到了商標、專利、版權等知識產權的相關各方面。毫無疑問隨著未來的發展,賣家們不僅僅只是充當銷售者,更要扮演好一名知識產權持有者,隨著這一情況的普及,跨境電商領域的知識產權需求量必將與日俱增。”
事實上,知識產權服務領域的市場競爭是非常激烈的。林亞平表示,從相關行業數據現狀來看,2016年光是新設立的專利代理機構就達到了269家,截止到2018年8月16日,我國正規專代機構數量達到了2031,而擁有商標代理資質的代理公司更是多達25563家。與此同時,激烈的知識產權服務市場中還充斥著各式各樣的不具有代理資質的“黑代理”。他們通過多種方式打聽正規代理的報價,隨后根據現有數據喊出一個遠低于市場的價格,以此達到吸引顧客的目的。黑代理的存在,更加攪渾了知識產權服務這個行業,也讓更多有實力的申請人選擇了更知名更昂貴的代理機構,這也導致了數量眾多的中小型代理機構只能爭搶固定的一片市場。
此外,林亞平還總結道,未來跨境電商們對知識產權和商標的需求量定然將達到人手多個的境地,即每家店鋪都將至少擁有一個商標和一個專利,從目前跨境電商的數量來看,未來知識產權的市場需求量有可能達到百萬級。“一些工廠型賣家或貿易型賣家則是未來商標申請和持有的主力企業,前者擁有自己的一套生產鏈、供應鏈,往往能夠把控好自己的研發、產品售賣的選擇;后者主要是針對產品售賣的運作,當然最主要的仍然是擁有穩定的貨源以及足夠響亮的服務商標及選品商標。在專利方面,無論是貿易型賣家還是工廠型賣家,一旦擁有了自己的創意、或者新的產品,有可能或即將在市場上投放的,就應該在商標和專利上下好功夫,最好是將商標、域名及專利共同注冊,以防止其他賣家進行搶注。”
知識產權與企業發展休戚相關,隨著知識產權意識的逐步變強,企業將根據消費者需求對產品進行主次細分甚至超細分,并將根據這些不同子市場的消費差別建立不同的知識產權布局。Faith說道,“未來企業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決不會停留在注冊、維權的表層階段,而是旨在為企業降低研發和市場風險,創造市場競爭機會。提供專業的知識產權戰略、市場布局以及創新點的挖掘與利益最大化,是現階段跨境電商部分服務商比較欠缺的部分。目前跨境服務商在專業層面良莠不齊,甚至自身對品牌都沒有良好的意識。未來的消費者逐步理性,不具備專業技能服務商的生存空間將愈來愈小”。
對此,張劍借由市場的反饋稱:“目前國內很多知識產權服務商,還停留在把商標注冊代理作為一項業務經營,通過宣傳和廣告推廣,低價競爭讓客戶做注冊商標的業務,甚至注冊商標通過政府補貼賺取差價等等。單純的商標注冊對服務商的要求不高,即使沒有海外律師也可以做相關業務,但隨著跨境電商平臺對知識產權的愈加重視,賣家的需求已經不是僅僅只注冊一個商標那么簡單。怎樣降低商標注冊風險,如何做知識產權規劃布局,商標、專利、版權如何搭配保護,產品被惡意投訴怎么辦,自己申請知識產權保護的產品被跟賣如何投訴清理侵權賣家……賣家所遭遇的一系列問題都需要具備海外當地法律服務和擁有當地專業律師的國內服務機構才具有核心競爭優勢。沒有當地專業律師,而如果僅僅靠低價競爭換取商標注冊量以此來支撐公司業務發展的話,未來這類型服務商的日子會十分艱難。”
2018年,如何讓你的出海在獲取第一桶金的同時,繼續在下半年取得大豐收?2018年10月19-20日,深圳福田區大中華1F2018CCEE(深圳)雨果網跨境電商選品大會,在跨境電商平臺入駐、行業資源對接、店鋪運營實操的基礎上,從知識產權、物流渠道等方面,繼續助力中國賣家趁勝出擊求得出海突圍!
(文/雨果網 鐘云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