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的第124屆廣交會,雖然被籠罩著一層蒙蒙的貿易戰“陰霾”,但從表面上看似乎跟往年沒有什么太大區別,還是一幅熱鬧不息的繁忙場景,國內外采購商絡繹不絕,且人數似乎還要比往年更多。
據悉,15日在廣州開幕的廣交會共有約2.5萬家中國制造企業參會,吸引了來自全球的約20萬采購商。由于中美貿易摩擦的關系,此次美國采購商的參會情況也備受關注。盡管廣交會新聞發言人表示,本屆廣交會到會人數同比上屆保持基本穩定,多數美國采購商表示將積極參會。還強調,美國是廣交會的第二大采購商來源地,近年來每屆到會人數均超過1萬人。然而,根據我們在現場隨機采訪的情況以及部分展商的反映稱,美國采購商幾乎“少得可憐”。當然,這其中也不排除一些隨機的原因,該結果可能也存在著偏差。
貿易戰對除美國外的采購商是否有影響?
在小編隨機采訪的國外采購商中,有來自俄羅斯、歐洲、南美、澳洲、加拿大以及以及西亞等國,但唯獨沒找到美國采購商,也許只是因為小編運氣不好。我們與來自這些國家的采購商淺談了一些關于貿易戰大環境可能給除美國之外貿易商帶來的影響,以及他們對貿易戰走勢的看法,讓我們來看看他們是怎么說的?
澳洲采購商Wilson是一個做亞馬遜美國站的FBA賣家,銷售消費類電子產品,今年是他第一次來廣交會采購。目前他的產品主要都是從中國進口,他表示目前還未看到美國關稅清單對其所進口的產品產生影響,但Wilson稱:“如果未來中美之間關稅越來越高,被征稅項目不斷擴大,我擔心目前的這種樂觀情況就會發生變化了。”
與大部分亞馬遜賣家一樣,Wilson也需要為年終旺季備貨,但他并沒有因為關稅而特意增加采購訂單。但Wilson知道,旺季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保持充足的庫存,如果備貨不足,listing排名就會下降很快,這也是最大的挑戰之一。Wilson表示會在旺季之后決定是否增加一些庫存的采購,賣不出的貨就只能留到明年繼續賣。
來自以色列的空調采購商Arie(其公司在當地市場占據了40%的份額)目前專注于其國內市場和歐洲,但不做美國市場,因為美國有著不同的產品技術指標。對于貿易戰是否會對其有影響,Arie談到,以色列目前的經濟情況很好,他不認為貿易戰現在會對其業務帶來影響,但未來可能會從兩個方面對其產生影響:一方面是匯率,如果以色列的貨幣匯率因此受到波及,這必然會對其進口中國產品的購買力產生影響,這點與世界上其他任何采購國都是一樣的,也是不可避免的;另一方面是價格,Arie表示,如果貿易戰對中國的經濟帶來負面作用,其中國工廠的損失因此增加,廠商就不得不把這部分上漲的成本轉移到國外采購商身上,這就會導致采購價格的上升。
Arie的公司在以色列市場面臨著較大的競爭,很多公司正試圖搶占其份額,因此價格是一個關鍵決定因素。
“如果關稅戰讓中國廠商的價格提升,超出了我們可承受的范圍,唯一的辦法可能就是與他們談判,希望雙方能各退一步,找到相對雙贏的平衡點。”如果達不成協議,Arie也并不打算轉向其他國家采購,還是會在中國尋找其他家供應商。他表示,因為中國是他們最好的選擇,沒有其它國家能比中國提供給他們更加“合身”的產品和服務,中國廠商擁有一切他們需要的。
一位來自瑞典的B2B熱水器采購商提供了另一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他認為,貿易戰價格可能反而會使中國供應商的價格下降,對其更有利。“因為如果美國訂單減少了,他們就會更加需要我們。”他解釋說。
但也并不是全都是好事,他表示,如果貿易戰讓中國供應商入不敷出,這對他們來說是更大的損失。
來自墨西哥的家用電器采購商Antonio (化名)也表示中美貿易戰對其暫時沒有影響,但他提到了在近期達成的、被認為是“針對中國”的美墨加協議,他表示該協議能間接幫助到他們。
“因為如果美墨之間的關稅更低,自由貿易往來更加順暢,這將有助于穩定國內匯率,幫助我們在用美元從中國進口時獲得更多價格優勢。”
Elena是俄羅斯一家零售連鎖集團的采購專員,該集團在俄羅斯開了上萬家連鎖實體店,從中國采購的產品種類也比較龐大,類似于沃爾瑪等商超。Elena也表示,目前為止并沒有發現今年中國合作供應商有針對貿易戰做出的任何變化。
從上看出,貿易戰目前對除美國之外的采購商和市場影響還暫時有限,但隨著未來征稅清單的擴大和明年2000億關稅提高到25%,大部分接受采訪的采購商都對此表示了擔憂。
正如以色列采購商Arie所說,就算貿易戰使中國廠商的價格提高,他也只會在中國尋找貨源。的確,中國目前正在促進與“一帶一路”國家的國際合作,共同開拓新的廣闊發展空間,實現大范圍、跨國境的供需平衡。廣交會前十大采購商來源地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占了7位,其中印度、俄羅斯等沿線新興大國到會采購商人數持續增長。而這些沿線國家對中國產品的依賴程度較高,可以說,貿易戰短時間之內不會影響這些國家對中國的采購需求,中國制造企業應該合理開拓這些新興市場,減少因美國訂單下降帶來的風險。
在以色列,超過60%的網購者都是從國外網站購物,其中60%的國外網站為美國或中國網站。以色列人主要在速賣通、亞馬遜、eBay上網購,另外還有中國賣家“泛濫”的Wish,Arie自己本人也經常在Wish上購物。他表示,盡管價格低,但是上面的產品基本能滿足他對產品的預期,也很實用,就算有時會買到不好的東西,但由于退款很簡單,他并不在意再次購買。
事實上,我們不能忽略一個重要事實,中國制造在海外早已不是低價低質的代名詞,高性價比已經成為老外對中國產品的第一印象。不管是在歐洲還是南美,或是“一帶一路”國家都是這樣。墨西哥采購商Antonio 也提到:“墨西哥人當然也喜歡買美國跟日本貨,但中國產品的價格優勢和性價比仍是最好的。”
雖然各個市場對產品的標準截然不同,但中國廠商總能針對不同市場開發出符合當地受眾不同期望的產品。隨著中國制造的深入人心,各個國家消費者對中國產品的需求也不會因為貿易戰或關稅戰產生大幅波動。
Arie還特別強調,未來就算關稅提高了中國產品的價格,他也不懼怕會失去市場份額。他說:“我們公司的品牌深入人心,足夠強大,消費者也不在乎我們的產品是中國制造還是德國制造,他們信任我們的品牌,所以就算價格上升了一點,他們也會選擇購買。”
這點對于中國跨境電商賣家來說同樣具有啟發意義,也許關稅最終會提高終端產品的價格,但如果消費者足夠信任你的品牌,他們是愿意為之付出更高價錢的,關鍵在于,你的品牌說服力足夠強大嗎?你的品牌實力能為你帶來足夠的溢價空間嗎?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你大可不必懼怕關稅帶來的沖擊,如何提升品牌及產品的硬實力才是你應該要考慮的問題。
未來,就算貿易戰的影響真正來襲,通過開拓新市場新平臺、提升品牌自身實力、加快產品及服務創新升級等應對措施,中國制造企業包括跨境電商賣家將完全能夠成功抵御貿易戰帶來的各種風險和挑戰。
(文/雨果網 康杰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