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亞馬遜紅利期在消逝,跨境電商賣家利潤空間被壓縮、試錯成本越來越高。依托于平臺流量、無需花大價錢做推廣,賣一個賺一個的方式已過時。不同于跨境電商野蠻生長時期的選品方式,當下的賣家更應該注重這三個維度。
賣家選品痛點:無法控制試錯成本的高低
在亞馬遜紅利期,跨境電商賣家之所以有更大的盈利幾率,是因為大容量市場都屬于“好市場”。何為“好市場”?消費者流量足夠分配給產品,不需要花引流費用做推廣,也能出單。哪怕產品的轉化率很低,但在絕對大流量前,仍有不錯的銷量,較高的價格天花板帶來的高利潤空間,賣一個賺一個。在這樣的背景下,賣家更多是在高流量的好市場“選品”,完全沒有市場對比分析的壓力。
但隨著“好市場”淪為“紅海”,越來越多的賣家借著爆款進入這樣的市場,導致價格天花板不斷下沉,推廣費用不斷攀升。可不做推廣就沒流量,做了推廣費用高、轉化差、沒有銷量;有銷量沒有利潤,甚至倒貼,入不敷出。
“實際上,這就涉及到賣家選品的真正痛點,即無法有效控制試錯成本的高低”Sorftime CEO Tim說道。無法控制試錯成本高低帶來的影響就是,中小賣家選品戰戰兢兢,猶豫不決;大賣家財務要求獨立核算項目小組利潤,沒有利潤,運營拿不到提成,也會導致整個公司財報縮水。
對于這些賣家來說,找到有效降低選品試錯成本的方法是當下的首要任務。Tim表示,如果要做到較低試錯成本,那就需要賣家收集、統計、整理海量的數據,形成各種代表競爭環境和消費者畫像的圖表,用于評價市場的SWOT。
新市場、新轉機、新的選品維度
由于“好市場”不再、試錯成本高,不少賣家選擇跳開“舒適圈”進軍新興市場或者轉做獨立站,尋找新的轉機。但是新興市場的選品要怎么選?獨立站的選品方式是否跟平臺相同?
針對新興市場,Tim認為有兩種定義,針對不同意義上的“新興市場”,賣家在選品上也需有不同的側重點。
第一種是完全意義上的新興市場,產品沒有上市、線上線下都沒有數據、無法總結規律、預測趨勢。針對這種情況,前期的市場調研就顯得非常重要。賣家需要去評判消費者需求,而不是競爭對手;
第二種是通過數據監測,發現平臺上出現的全新品類,如果這些產品銷量漸漸穩中上升,賣家需要基于這個品類在平臺的成交情況進行分析研究。
除此之外,由于獨立站跟平臺的運營方式差異,也導致兩者的選品方式不同、出發點不一樣。
Tim表示,“獨立站更看重品牌定位下的垂直深挖,賣家要解決的問題是讓消費者記住自己的產品是干什么的,而非獨立站是干什么的。賣家的對手是同類產品,而不是平臺,因此首先要做的是沉淀粉絲夯實品牌。
而作為平臺賣家,目標就是利潤。針對有穩定權重和流量的店鋪,產品的跨度較小,但絕不局限于某一個垂直領域,平臺的選擇度更廣。”
不同于跨境電商野蠻生長時期的選品方式,如今的平臺賣家應更看重自身能力等級、競爭環境難度和消費者習慣三者的匹配度。
Tim舉例說道,“在一個市場里,銷量最好或是有銷量的產品,如果它們Listing評價數量都在1000個以上,那么意味著購買這個產品品類的消費者,更愿意購買評價數量超過1000的產品,受整體環境的影響有著很強的從眾性。因此,如果賣家在該類目里的新產品沒有快速增加評價數量的資源和能力,產品又沒有明顯的差異化賣點,或者這個賣點不是消費者真正需要的,那么基本可以斷定,賣家進入這樣的類目會非常痛苦。即便是低價銷售,如果價格沒低到一個影響消費者選擇的零界點,轉化率不會有太大改變”。
(文/雨果網 吳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