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愛沙尼亞海岸線長,風能資源豐富,政府大力扶持風能發電,除了支持大型風能發電公司之外,愛沙尼亞政府對小型家用型風能發電提供補貼,鼓勵普通民眾使用風能。
雨果網從愛沙尼亞媒體“公共廣播”近日的報道中了解到,愛沙尼亞的風能資源豐富,雖然其國土面積小,但由于其西、北兩面臨海,海岸線長達3794公里,又擁有大小1500多個島嶼,其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決定了其風能資源豐富,具有發展風力發電的良好條件。
衡量風能資源多少的一個最主要指標是年平均風速。據專家估算,愛沙尼亞島嶼和沿海地帶70米高空處的年平均風速為7.8-9.6米 / 秒,這種條件適合于安裝0.1-3兆瓦的風力發電設備,并保障其年工作量達到3500-4000小時。全國近海地帶潛在的風力發電能力可達到2500-5000兆瓦,年生產37.5-75億度電。
從歷史上看,愛沙尼亞人很早就開始了風能的開發和利用。現愛沙尼亞境內有多座始建于一百年前的風力磨坊。1934年時,愛沙尼亞就已經擁有100多座小功率風力發電機,為農場主提供照明和收音機用電。獨立前后,愛沙尼亞建立起了較為完善的電力網,風電設備輸出的電能可以直接并網,有效地解決了風力變化所帶來的電能輸出不均衡問題。
加入歐盟以后,愛沙尼亞政府進一步確定了大力開發可再生能源的政策,以圖用清潔能源部分取代傳統化石能源,減少油頁巖發電對環境的破壞和污染。風力發電已成為愛排在太陽能、泥煤、水力、生物質發電之前的優先發展方向。
2001年時,由丹麥投資,愛沙尼亞在塔赫昆海角建成了第一座風力發電站,功率為0.15兆瓦,風輪直徑22米,投入運營的第一年共生產電力28.4萬度(現已停產)。從那時起以來的十多年里,愛沙尼亞風電建設獲得了很大的發展。據“愛沙尼亞風電協會”公布的數據,到2012年底,愛已建成了17個陸上風電場,共安裝風力發電機126座,總裝機容量269.4兆瓦,2012年共生產電力4.48億度,占當年愛全部電力消費的比重為5.5%。據專家估算,4.48億度電相當于17萬個家庭的年用電量,這些電如果用傳統的油頁巖生產,約需消耗56萬噸油頁巖,由于使用了綠色能源,避免了50.7萬噸溫室氣體的排放,或者相當于一年停駛汽車13萬輛。
愛沙尼亞現有風電企業近30家,并擁有自己的行業協會——愛沙尼亞風電協會(Estonian Wind Power Association EWPA)。風電企業中最大的當屬由挪威控股的4能源公司(4 Energia)和愛國有控股企業愛沙尼亞能源公司(Eesti Energia EE),這兩家公司控制了愛全國94%的風電生產。余下的若干企業有的負責小型風電場的運營,有的負責為個體農戶進口、生產和安裝小型單體風機。
4能源公司是一家斯堪的納維亞能源公司,主營業務為風能、水能、生物質能和太陽能的利用和開發,股東主要有挪威Vardar Eurus(占股60%),愛沙尼亞投資者(29%)和歐洲開發與復興銀行(11%)。該公司現在愛擁有10個風電場、56臺風機,裝機總容量139.4兆瓦,占愛全國風電裝機總容量的51.7%。該公司在拉脫維亞和立陶宛也建有大型風電場。
愛沙尼亞能源公司是愛大型國有控股公司,現擁有7個風電場、47臺風機,總裝機容量113.55兆瓦,占愛全國風電裝機總容量的42%。自2002年該公司在Virtsu建立起第一個風電場起到2012年,已共生產風電3.182億度,相當于12個家庭的年用電量。
風力發電是適合于愛沙尼亞國情的一個發展方向。風力發電不產生廢氣和輻射、不污染空氣和水源,相比油頁巖發電有很大的優越性,是一種綠色能源,符合世界環保潮流。愛政府鼓勵能源企業發展風力發電,具體政策、措施如下:給予風電生產以補貼。
2013年3月1日通過的愛沙尼亞修訂后的《能源市場法》第59條規定:利用可再生能源發電可以獲得0.0537歐元/千瓦/小時的政府財政補貼;風電運營商每年可領取補貼的電力生產量上限為6億/千瓦/小時,可領取的總補貼額上限為7669.4萬歐元。給予農場主的小風電建設以補貼
愛沙尼亞政府將部分出售碳排放指標獲得的資金通過KredEx(愛經濟部下屬的向中小企業提供貸款和資助的專門機構)補貼給安裝小型家用風電設備的農場主。在愛沙尼亞,“小風電”的定義為:風力發電機高度不超過30米、功率在10-90千瓦之間。一個10千瓦的風機基本上能夠滿足一個農戶的全年用電需求,許多海島居民和偏僻地區的農場主都愿意安裝小風電設備,全國現已安裝運行中的小風電機大約有幾百臺。2012年,愛政府從出售碳排放指標中撥出100萬歐元用于資助100個小風電設備,但不到半年就收到了申請150個。目前在愛已有生產10、20、50和90千瓦自有品牌風機的企業。
愛沙尼亞風電雖然起步晚,但發展勢頭迅猛。2011年愛新增風電裝機容量35兆瓦,2012年則達到86兆瓦,是上一年的2.5倍。截至2012年底,波海三國中,愛沙尼亞風電裝機容量位居第一(269兆瓦),立陶宛排名第二(225兆瓦),拉脫維亞殿后(68兆瓦)。
雨果網了解到,與愛沙尼亞相比,中國的風電發展可謂突飛猛進。據全球風電理事會(Global Wind Energy Council GWEC)發布的《2012年全球風電報告》,截至2012年底,中國的風電裝機容量已達7.5564萬兆瓦,2012年當年即新增風電產能1.32萬兆瓦,占到當年全球新增產能的30%,超過整個歐洲的新增產能。中國在全球風電總產能中的占比為26.8%,超過美國(21.2%)、德國(11.1%)和西班牙(8.1%),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風電生產國。
在產能獲得增長的同時,中國風電技術也取得了明顯進步,在大型化風電機組的研發、生產和應用方面正在迎頭趕上國際先進水平。中國的風電發展也正在實現從“風能大國”向“風能強國”,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從“國內市場”向“國際市場”的轉變。
由于愛國土面積較小,風機市場規模有限,中愛在風能領域的合作應更多著眼于合作研發和投資生產。利用愛沙尼亞較好的區位優勢、科研力量、基礎設施和投資環境,將愛作為一個海外研發中心和生產基地。利用其歐盟成員國身份,主攻我企業“走出去”時所面臨的歐盟標準認證這一主要障礙和困境。一方面帶動產品出口,另一方面汲取更為科學嚴謹的管理經驗和先進技術。提高我們產品的競爭力和品牌知名度,使其成為中國風電企業進入歐洲的門戶。目前已有愛沙尼亞企進口了中國的風電設備,還有一些企業正在尋求中國的風電合作伙伴。(編輯:吳以輝)
【歡迎關注雨果網官方微信號:cif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