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華北某市多名天貓京東網店店主爆料表示,他們在5月收到了當地稅務部門通過電子稅務局發送的“風險自查提示”,提醒他們存在少記營業收入風險,要求企業自查3 年以來存在的漏報問題并補繳稅款以及滯納金。
根據一位健身器材網店店主展示的“風險自查提示”,該提示主要是提醒商家存在網上銷售商品少記營業收入的風險。
具體來說是指在天貓、京東等電商平臺開設網店的企業,其向稅務部門申報的銷售收入與電商平臺所統計的銷售收入差異較大,需要補繳營收差額所產生的增值稅與企業所得稅。
值得注意的是,“風險自查提示”所提及的數據分析時間范圍是2017年至2019年,也就是說,網店商家要自查3年以來的營收漏報風險,并補繳相應稅款。
相信看到這類消息,其他電商企業,包括跨境電商企業都會心頭為之一凜。
大數據時代,傳統上向網店商家征稅的盲點已不復存在。
請相信,這一幕場景跨境電商企業一定會遇到,或者已經遇到,只不過發出風險提示的是海關,不是稅務部門,使用的字眼是“自查自報”、“主動披露”、“稽查補稅”之類的。
根據2018年跨境電商新政的相關文件,海關對跨境電商平臺企業、經營企業、運輸企業、支付企業等擁有稽查的權力,企業對自己的違規行為有主動披露的權利,海關當然也可以適時發出風險提示,要求企業自查并補繳稅款。
客觀講,海關企業自查,必然會給企業造成壓力,查與不查,報與不報,企業很糾結。但在一定程度上講,企業主動查發問題,并主動披露也是自我糾正,獲得從輕、堅強處理的好機會。
此外,在電商領域還有另一個“灰色地帶”也與上述逃稅問題產生關聯——刷單。不少網店商家對記者表示,刷單其實一直以來就是業內的潛規則,只不過近幾年平臺管理越來越嚴格。但是稅務機關拉出所有營收大數據后,刷單帶來的稅務問題也隨之浮現。
國內電商企業為了有一個好看的“銷售量”,存在著刷單的現象。但現在稅務局要求,刷單多刷出來的銷售額,需要補繳對應稅款。而跨境電商的刷單,可能涉嫌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以及走私普通貨物、物品罪。跨境電商企業的“跨境”屬性,所謂的刷單不再是一個虛構銷售量的簡單商業行為,不是僅僅靠補繳稅款就能萬事大吉的。所以大家千萬別誤以為跨境電商中的“刷單”被查到只是補補稅那么簡單,這個行業“潛規則”后果非常嚴重。
據了解,針對此次天貓京東網店被要求自查三年補稅,當地稅務部門將采取“一次告知,自糾自查;二次告知,輔助糾錯;三次不改,重點核實”的模式,對已自行改正的納稅人,不再打擾;對未按照要求改正的納稅人,再次告知風險;兩次告知后仍存在涉稅風險的,由基層稅務機關集中開展風險應對工作。
(來源:跨境電商頭條)
以上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雨果網立場!本文經原作者授權轉載,轉載需經原作者授權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