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眾對于知識產權的價值認識模糊
民眾普遍不認同知識產權的價值,對于有償使用或獲取知識產權一般持否定態度。特別是對卡通形象、文學形象、外觀設計等知識產權的價值了解甚少,加之國內電子商務平臺對這方面管理相對寬松。
導致很多由國內電子商務轉向跨境電商的電子商務運營者在選品的時候經常忽略知識產權的問題,從而遭受巨大的損失。同樣這種對于知識產權價值的漠視也挫傷了知識產權所有人的創作積極性,不利于企業的自主知識產權建設。
知識產權地域性與跨境電商國籍多樣性的矛盾
所謂知識產權的地域性是指,在沒有國際條約相關約定的前提下,知識產權的授予由一國法律所規定,其保護效力僅在該國的范圍內有效。而在B2C跨境電商業務中,客戶往往來自不確定的眾多國家。
作為B2C跨境電商的經營者很難保證其所經營的商品在所有的國際都擁有合法的知識產權。因為這樣做不僅本身是很難實現的,而且會大大增加經營成本,降低效率。
這種知識產權地域性特征與跨境電商客戶國籍多樣性的矛盾已成為跨境電商企業很難完全規避的隱患。實踐中企業往往是通過實踐的積累,慢慢調和這種矛盾的。
跨境電商在知識產權中的貿易保護政策
由于B2C跨境電商業務單多量少的特點,一旦遭遇知識產權糾紛很少通過單獨訴訟的方式解決問題。最常見的解決方法是知識產權方通過平臺投訴的方式,直接要求下架侵權商品或者凍結侵權人賬號。而平臺的最終決策又往往受制于平臺所在國的壓力。
在2015年的美國亞馬遜等電商平臺下架中國平衡車的案例中就很好的體現了這一特點。而對于一些影響比較大的知識產權糾紛,權利人可能采取集體訴訟或者請求權利人所在國予以保護的方式解決糾紛。
由此可見,在B2C跨境電商知識產權糾紛解決中,跨境電商平臺政策規則和平臺權利人及平臺所在國的態度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實際業務中,亞馬遜、EBAY等比較大型的跨境電商平臺大部分都是美歐企業,一旦出現與平臺所在國的大規模糾紛,往往最后的結果是不利于我國B2C跨境電商企業的。
涉事企業申訴和應訴能力缺失
對于知識產權糾紛中的權利人,救濟方式無非是平臺申訴或者法律訴訟兩種。而我國的跨境B2C企業一旦遭遇權利人維權,往往表現為不知所措,很少企業能通過申訴或應訴的方式維護自身權利。
即使進行了申訴或應訴,由于企業缺乏必要的專業人才或精力財力有限,其應訴結果一般都不甚理想。
(來源:Amy聊跨境)
以上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雨果網立場!本文經原作者授權轉載,轉載需經原作者授權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