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澳大利亞昆州自由黨參議員、北部及偏遠地區聯盟黨議會秘書麥克唐納在去年7月表示,如果聯盟黨取得大選勝利,將把澳洲北部打造為亞洲的大糧倉,滿足亞洲30億中產人口的糧食需求。然而近日,將澳洲北部打造為亞洲糧倉的計劃被一份有關中國謹慎看待對澳農業部門投資的報告潑了一盆冷水。
雨果網從《澳洲日報》1月9日的報道中獲悉:來自一份畢馬威/雪梨大學的調查報告發現,中國在澳洲農業部門的投資更有可能來自私營企業,而且主要是受尋求更優質食品的需求推動,而非處于保障糧食安全的需要。
報告說,中國投資“極大地促進了澳洲的相對繁榮,因為中國不僅是澳洲最大的農產品貿易客戶(年貿易額66億元),還在過去六年里向澳洲投資了大約500億元”。但報告也指出,中國公司似乎只擁有不到1%的澳洲農業用地,而外國投資者總共擁有約11%。
據悉,去年中國對農場的投資只占中國投資總額的不到3%,而這當中還包括中國國家糧油食品公司以1.46億元收購Tully Sugar。
由畢馬威澳洲中國企業行為部門負責人弗格森(Doug Ferguson)和雪梨大學中國企業與管理學教授亨德里史克(Hans Hendrischke)進行的這項調查指出,“針對外商投資農業部門和農產品企業的優劣,以及澳洲成為亞洲糧倉的可能性,一直都有激烈的辯論”。“這個話題已經被分化了。對商界的許多人來說,外商投資是正面的,是確保農業部門長期健康的關鍵,”他們說,“然而,對于農業、政府和廣大社會群眾來說,這同樣是一個非常復雜和具有挑戰性的議題。其結果就是,中國企業在與澳洲農產品企業合作時非常謹慎,哪怕投資會讓雙方都獲益。”
他們還指出,中國投資者的動機主要來自于對更高質量、更專業食品的需求,而并非像一些批評人士所擔心的那樣,是為了綁死大宗商品的供應。弗格森說,在澳洲食品的這個目標市場上,西化的消費習慣和飲食習慣快速發展,到2022年將有6.3億人消費西方食品。消費者有選擇的余地,而且他們都很關注食品安全。“他們偏愛國外生產的和進口的加工食品。”
但芒果和南瓜種植者Makse Srhoj說,讓偏遠北部地區成為糧倉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只不過是政客們的白日夢而已。如果他們真的想要提高北部的糧食產量,那么還有很多土地可以被用來生產糧食,但除非我們能夠降低生產成本,否則我們絕不可能向亞洲出口食品。據透露,不斷上漲的成本包括水、電、肥料、工資、運費、包裝費,以及耗時的政府監管程序。
雨果網了解到:澳洲是世界上少有的幾個擁有熱帶雨林地區,同時又在探尋如何生產更加優質的糧食來滿足需求,而且還在向鄰國傳授經驗的國家之一。據估計,到2030年,亞洲中產對澳洲提供的高質量的糧食需求將增加600%。屆時將有33億亞洲中產人口希望享有高品質、干凈、綠色的食物,這給澳洲北部的種糧者帶來巨大的機遇。因為亞洲中產群體的不斷壯大,對糧食的需求與日俱增,未來幾十年將是糧食生產繁榮的時代。(編輯:何志勇)
【歡迎關注雨果網官方微信號:cif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