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電子商務?
電子商務簡稱電商,電子商務通常是指通過互聯網與客戶根據數據實現交易并利用網上進行支付與結算的商務模式,是在因特網開放的網絡環境下,基于瀏覽器/服務器應用方式,買賣雙方不謀面地進行各種商貿活動,實現消費者的網上購物、商戶之間的網上交易和在線電子支付以及各種商務活動、交易活動、金融活動和相關的綜合服務活動的一種新型的商業運營模式。
電子商務中,各種經濟行為的發生都是在網絡環境所形成。針對電子商務所具有的特征,主要有便捷性、虛擬性網絡效應等。
電子商務的便捷性體現在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捷性,也是依賴于互聯網技術與信息技術所搭建的平臺,使得交易主體不再受時間和空間的約束,讓交易信息化和無紙化。
電子商務又分很多,B2B、O2O、B2C、C2C等,我們的課題是重點研究B2C的發展,而后所有關于電商的研究都是以B2C為例。
互聯網的發展
電商依賴于互聯網,電商的發展自然也離不開互聯網的發展。
世界互聯網的發展源于1961年麻省理工學院的倫納德.克蘭羅克(Leonard Kleinrock)博士發表的分組交換技術的論文,該技術后來成為了互聯網的標準通信方式。
世界互聯網起源發展如下圖:
互聯網起源于1961年,到1995年市場普及花了35年時間,也是這35年,給世界互聯網的應用奠定了基礎。美國是最早開始探索互聯網的,中國是在1987年開始探索互聯網,在1994年4月20日通過一條64K的國際專線,成功全功能接入國際互聯網,中國互聯網的時代也從開始。
互聯網在發展過程中,一開始傳統的互聯網網站都是以“內容為主,服務為輔”為主要形態,通過靜態網站來實現內容的展示,是通過搜索引擎內容聚合來實現。這個發展階段的互聯網用戶非常分散,內容作者與用戶無法互動,用戶和網站也各自獨立與分裂,用戶找內容或者內容找用戶都比較困難,這便導致了信息流的缺失,部分服務需要跳轉到郵件等社交網頁。
因此,推動著互聯網網站與內容流型社交網絡(Facebook,微博等)的并存,動態內容和信息流的服務取代了靜態網站內容呈現的方式,也是依托于社交網絡的初步發展,用戶開始成為互聯網的中心,用戶開始聚焦,形成了統一的賬號體系,也使得內容方不會被遺忘。但是,也還是有一些缺陷和用戶使用習慣的問題,導致互聯網從PC往移動端的發展升級。
首先,是信息塊的缺失,導致欲展示其他信息時,仍然要跳轉到其他網站。二是消息流的弱化,使得交互不足,導致服務傾向于工具,而不是溝通。第三則是新的工具很快就崛起了,并因此改變了用戶習慣。第四則是這個階段的互聯網,其移動屬性較弱,不如移動app的隨時隨地的價值。
2009年,隨著3G門戶的推廣,網站的使用開始移動化,移動APP也在消息流型社交APP的帶動下,逐漸的開始崛起,這個階段,內容與服務并重,主要的內容提供方式是信息流,消息流為主,內容流為輔。用戶可以通過移動APP直面服務,未來互聯網發發展也將是移動化,智能化,通過大數據分析,消息和內容將會更精準化。
電商依賴于互聯網而發展,其發展歷程也不過20多年,那么電子商務的發展又是如何壯大的呢?
電商的發展歷程
傳統的貿易模式是通過面對面交易,再到電話溝通、郵件傳真、轉賬匯款等方式交易,知道互聯網的出現,打破了傳統的貿易模式,人們可以通過網上采購自己所需物品。
1994年,時年30歲的杰夫?貝索斯,當時他是華爾街上一家投資銀行的高級副總裁。當得知互聯網用戶每年近兩倍的增長率時,他意識到其中蘊含到的巨大商機,在經過24小時的思考之后,他放棄了高薪的職位,轉而投身與一家他認為可以在網絡上暢銷的產品——圖書。在得到好友的支持和父母退休金的資助后,在第二年,1995年7月份創立了以一條貫穿南美洲河流命名的網上書店——亞馬遜。從此電子商務快速崛起,越來越多的投資者瞄準了這個商機,投資于此。2001年亞馬遜實現盈利,并且營業額逐年增長,在電子商務那幾年挫折的發展中,許多追隨者紛紛倒閉關門,而它卻頑強的存活了下來并且脫穎而出。可以毫不夸張的說,貝索斯是電子商務之父,是他開啟了電子商務世界的大門,讓商務從此搭上互聯網的快車。
與亞馬遜同時代的另一家電子商務企業——易貝網,其浪漫的創始人彼埃爾·奧米迪亞為了幫其女友交換糖果而建立了這個網站,自1995年誕生以來,份額不斷擴大,在30多個國家開展了其業務。其C2C的模式也讓其發展迅速,在2002年,通過易趣網進入中國,2003年在國內的C2C市場占據了接近80%的份額,不過其照搬美國的經驗進入中國,利用收取服務費的方式盈利,很快被中國的另一家強大的電子商務公司一一阿里巴巴淘寶網擊垮,無奈之下退出中國。
阿里巴巴,成立于1998年12月,在其創立初期,創建人馬云努力宣傳自己的電子商務理論,在國內外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并且因為此,他的理論在阿里巴巴最困難的時候得到了風險公司的認可,先后得到兩次風險投資。并且在2003年同軟銀合作推出了淘寶網,之后在國內人氣飆升極快,在2004年前,證券投資協會(CISI)人氣榜上還沒有淘寶的位置,2004年2月開始,淘寶以每月768%的速度上升到僅次于易趣的第二位,推出一年之后,淘寶超越易趣位居第一。2010年其交易額達到4千億元人民幣,在業界遙遙領先。
亞馬遜、易貝網、阿里巴巴都是算互聯網剛起步的時候便開始布局電子商務卻以前翹楚的巨頭,具體的不同之處后面的課題會再講到,也是由于這些巨頭的帶動,電子商務行業蓬勃發展,1995年是電商元年,那么現在這些電商平臺是什么時候融入我們生活當中呢,我們來看下熟知的電商平臺什么時候走入我們視野:
電商的起步依賴于互聯網,3G之前從事電子商務的都是大哥級別了,我們可以看到2010年之后也有不少后起之秀在沖擊了老大哥們,應該說電商的蓬勃發展源于3G網絡的普及,而后期之秀,比如速賣通、wish、蝦皮、拼多多等都擁有非常大的市場也是源于4G與移動APP的行為習慣,成就與發達的物流體系。在電商的發展中,中國也成就了三方支付。
因為網絡的升級,電商平臺也在不斷的升級,從一開始的簡單圖文模式往短視頻模式轉化,因為4G的速度,最先上視頻的是國內電商:
淘寶(阿里巴巴系)于2013年9月逐漸對商家開放主圖視頻展示位,2017年對消費者開放視頻評論功能;
京東于2015年逐漸對商家開放主圖視頻展示位,同淘寶一樣于2017年對消費者開放曬單評論視頻功能;
亞馬遜于2017年才開放美國站主圖視頻展示位,2018年才逐步開放評論視頻展示位,其他站點還在逐步開放中,德英法日等2020年漸漸地對一些會員開放了主圖視頻位,相信很快就會全站點開放,再會開放視頻評論功能。
可以看到,美國電商在從圖文轉向視頻的戰略上要慢的太多,原因主要有網絡的問題,這也歸功于中國4G網絡的快速發展和短視頻行業的快速發展,在之后的課題中也會詳細介紹。
電子商務帶來的便捷性也越來越明顯,再加上各大電商平臺618、雙十一、雙十二、prime day、黑五、網一等的大促,帶來沖動型消費的驚人數據,也在正面的推動電商消費體系。也正是因為這些,大眾消費習慣已經潛移默化的從線上轉移到了線上,傳統零售到了必須轉型的時候,這個從沃爾瑪、麥德龍等線下零售龍頭也開始布局和進入電商行業便可看出,電商的消費趨勢已經越來越明顯。
我們來看一組全球零售電子商務的數據,從2014年到2019年零售電子商務是交易額的增長速度也是越來越快。
電子商務的核心是通過互聯網成交,基礎是互聯網平臺的用戶數量,很多細分領域也有不少商城,專營這各自主打的類目。互聯網平臺用戶最多的莫過于社交平臺,我們也可以看到不少傳統社交平臺也在推廣電商服務,比如微信、Facebook等,電商已經生活化了,已經走進了我們的社交。
從貝索斯投身電子商務到如今,依靠電子商務亞馬遜平臺成為世界首富,中國的首富也一度是阿里巴巴的馬云先生,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的首富都有電商的一席之地。
(來源:跨境電商服務sky)
以上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雨果網立場!本文為原創文章,轉載需經原作者授權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