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賣家搞獨立站不過是徒勞”,“仰仗平臺才能把握住消費市場”。曾幾何時,亞馬遜憑借這一套說辭成功“洗腦”市場和賣家,一步步走向巔峰并造就了巔峰。但在DTC模式近年來逆流而上的強勁勢頭面前,顯得黯然失色。
“產品同質化”對于亞馬遜來說,可謂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轉賣,簡單來說就是給工廠作“經銷商”或“代理商”(不是民法意義上完整的經銷或代理),入駐平臺的賣家會抹去產品來源和代工工廠的身份。無論是練手為后續自有品牌做鋪墊還是單純的轉賣,這是大部分賣家初入駐平臺的選擇,門檻和成本都相對較低。
2016年,亞馬遜平臺上擁有超過1000個產品的大賣占比40%,而5年后的今天,這個數字縮水到10%。Marketplace Pulse分析師表示,大賣就是從那時候開始走下坡路的。產品的數量是區別大型轉賣賣家和其他類型賣家的分水嶺,將近一半的大賣把產品數量減少到70款以下,甚至更少。
轉賣可以說是踏著前人踩過的路,一步一個腳印加深原先的腳印,后者也叫做跟賣,曾經是非常成功的經營模式。但一旦產品同質突破市場飽和,就變得“無路可走”。幾種常見的解決辦法:爭取產品的獨家代理權;替換產品,或是獨立做品牌,后者也就是如今的獨立站。包括亞馬遜在內的全球線上購物勢頭強勁,前景一片大好,但目前市場的趨勢是“去同質化”,打造自有品牌。
有人走,有人留。曾經輝煌的轉賣如今所剩無幾,經營模式的跌更也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亞馬遜涌現了一批自有品牌,從濫竽充數到百花齊放,品牌之間競爭的不再是價格,而是檢索曝光和詞條聯想,導致定價軟件被棄用,廣告投放需求量上漲。
而大部分的轉賣賣家會積極尋求貨源和市場而非品牌管理和廣告投放,平臺變更為大型目錄后更甚。轉賣在亞馬遜上搞“品牌化”不過前人栽樹后人乘涼,擁有產品獨家代理權的賣家才會考慮。代理商,為沒有準備好或是不愿意浮出水面的品牌提供了“第三條道路”—“中間商”。比起直接找亞馬遜成批出售自己的產品,他們更愿意找中介。
轉賣已經基本淪為市場的“階下囚”,前路渺茫。抓住機會迎合趨勢轉型可能是為數不多的轉賣賣家的選擇。
不僅僅是亞馬遜,包括其他第三方平臺的賣家也開始關注其自身品牌的樹立。以Shopify為主的獨立站備受追捧。
Shopify賣出了多少件商品?數字說話
·2019年Shopify在冊的賣家有1,069,000;
·2020年的“黑五”和“網絡星期一”,Shopify平臺全球銷售額達到51億美金;
·2019年Shopify表示會在未來的5年內投放10億美金搭建物流網絡;
·2015年5月21日Shopify上市發行股價為17美金;
·2015年第三季度,美國電商銷售額占美國零售總銷售額7.4%;
·2020年第三季度,美國電商銷售額占美國零售總銷售額14.3%;
·2020年12月31日,Shopify收盤價1069美金;
·2021年初,Benzinga 曾就Shopify的股價走向采訪了500名投資者,其中67%認為Shopify的股價將在2022年突破2000美金。
(來源:北美電商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