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國盤谷銀行:2015年,東盟經濟共同體(AEC)將正式成立。這意味著東盟十國將聚合成一個巨大的市場,同時也是一個巨大的生產基地。對內,在這個市場和生產基地內部,商品、服務、資金、勞工均將自由地流通;對外,東盟十國抱成一團,更具競爭力,更好地融入全球化時代的世界經濟中,對外貿易將更加繁榮。因此,物流業作為服務業的一種,在今后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泰國物流業更具發展前景,同時也面臨即將到來的挑戰。
根據國家經濟及社會發展委員會的年度報告,2010年泰國國內貨運總量約5.079億噸,同比增長0.5%,其形式多為公路運輸,占82.6%。國際貨運量約2.168億噸,較上年同期增加5.8%。國際貨運主要依靠海運,占88.8%。
2010年泰國物流總成本為1.64萬億銖,同比增幅13.9%。物流成本占GDP比例達15.2%,盡管該比例與2001年的18.1%相比已經降低了不少,但相對物流業發達的國家,如馬來西亞和印度的13.0%、新加坡的7.0%、日本的10.5%、歐洲國家的平均11.0%和美國的9.5%,這個比例依然偏高。就成本結構而言,2010年和過去幾年差別不大,貨物運輸成本7,764億銖居最,占全部物流成本的47.2%;次之為貨物倉儲成本7,225億銖,占44.0%;以及物流經營管理成本1,451億銖,占8.8%。
2010年泰國各類工業的物流成本占銷售總額比例最高的前三類分別是,醫療用品工業、金屬礦產品工業和紡織品工業,各占25.1%、22.8%和21.9%。通過對泰國知名企業的調查發現,泰國工業界物流效率最高的三種工業依次為家具工業、服飾、裝飾及皮毛染色工業,以及電視、廣播、通訊工具和設備工業。
據泰國商業部企業發展廳登記注冊,2011年提供物流服務的企業共計18,399家,自2005年來呈增長趨勢,平均增幅為每年3.7%。大部份物流企業提供交通運輸服務,數量達12,000家,約占66.0%,其總資產為4,590億銖,占物流企業資產總額的72.2%。約13,700家物流服務企業開設在泰國首都曼谷及中部府區,占總數的75.0%;開立在東部和南部地區的物流服務公司分別占11.0%和6.0%。物流業為泰國工業提供服務,創造了總值3,000至3,800億的附加價值,約占泰國GDP的3.0%,同時也創造了約350萬個工作崗位。
物流業包括了海陸空及鐵路交通運輸服務、郵遞服務、海洋運輸的裝卸服務、倉儲庫存服務、包裝服務、清關服務及貨運代理人服務等。2013年開放物流業限制后,將允許東盟國籍的投資者投資泰國與物流業相關的服務業,在泰國企業中持股從現在的不超過50%升至不超過70%。所以,初期階段,部分未受到法律特別保護的服務業將面臨較大沖擊,對泰國物流服務業者而言是一個必須正視的挑戰。
現階段東盟各國中物流服務最具競爭力的非新加坡莫屬,次之是馬來西亞,居第三位的是菲律賓、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國。其中越南在近些年更是大力發展物流服務,若泰國的發展稍作遲緩,有可能被越南趕超。
此外還應明確的是,AEC的成立不是終點,而是一個新的起點,一個泰國和鄰國正式走向新的競爭舞臺的起點。此后在世界市場上,東盟各國將以“新經濟集體”的形式出現。發展東盟的戰略目標不是為了蠅頭小利進行的內部競爭,而是要充分利用各國的資源進行互補,合作,最終達到提高區域內民眾的生活水平,推動經濟和社會得以穩固、長期發展的目的。
AEC的成立將同時給泰國物流服務業帶來挑戰和機會。
泰國和周邊國家在部份市場上因產品的類同性原因,出現較以往更為激烈的競爭。而物流服務等一系列相關產業的優劣將對競爭的勝負起到關鍵作用,尤其在產品質量、價格等不相上下的情況下。從而導致泰國物流業遭遇的競爭也隨之進一步加劇。
泰國物流業者多為中小企業,規模有限,財力、實力有限,被外國投資者收購,甚至被迫倒閉的機會隨著競爭的加劇而增加。
AEC時代外國勞工流入泰國的數量將增加,無論是低層次體力勞工還是經理級中高級管理人員,都將對泰國本地勞工的就業造成沖擊。泰國勞工現在最主要的弱點在于語言。
據調查,東盟中已有多個國家將物流業的競爭提升至創新與科技的層面,并成功地憑借此方面的優勢在競爭中占上風地位,這也是泰國物流業必須正視的一點。
另一方面,AEC的成立使各成員國的經貿實力得到提高,推動與各國的經貿活動進一步擴大,物流業也獲得更多商機,通過更大的供應鏈將產品和服務送至消費者手中。
泰國物流服務業者在泰AEC初期占有本土業者的優勢。而相對外國業者,因對泰國情況尚不熟悉,所以還須依賴泰國物流業接受本地物流業務。當然,這只是初期階段。此外,激烈的競爭也將刺激泰國物流業者加快革新,提高自己的競爭力。
此前,泰國政府已制定并實施了「2007-2011年泰國物流系統發展戰略」。在實施過程中,泰國物流服務業者感受到了與國外同行競爭的壓力,迫使泰國業者發展現代化管理,增強自身競爭力。同時也發現泰國物流系統的管理能力還需進一步提高,很多方面都需要改進、加強,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泰國物流成本占GDP比例過高,而且在世界油價波動和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下顯得并不穩定。但就發展趨勢而言,庫存管理成本所占比例的不斷降低,也顯示出泰國物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在不斷提高中。
其二,泰國物流業的改革多側重工業部份。2009年,物流業該部份創造的附加價值達到3,600億銖,并持續增長中。除了繼續加強服務工業部份的物流系統的發展,還應關注農業部份的改進。
其三,因泰國物流業尚處于初級階段,著重基建等硬件開發,對經營模式(BusinessModel)的改進不夠重視,所以無法充分利用基建設施發揮出真實的競爭力。此外,鐵路交通還存在問題,尚未真正改革水路和沿海的交通,以致物流方式較為單一化。
其四,泰國物流業者大部份是中小企業,融資能力有限,在供應鏈中沒有整合成一個整體,缺乏信息技術革新,經營管理還未達到國際水平,都導致物流服務項目不夠齊全,競爭力較弱。
其五,政府方面支持物流業的力度略顯不足。對修改相關法令,使其更有利于泰國物流業者及進出口業者不夠重視,對已有法令的執行不夠嚴格。除此以外,一些能便利商貿活動的關鍵項目,如國家單一窗口等,因缺少熟悉政府運作的人才,以及經費不足而進展緩慢。
其六,盡管政府和民間機構都不斷展開培訓活動,但僅達到保量不保質,且培訓課程與企業需求還有一定出入,所以物流行業還缺少有素質,真正能操作的從業人員。
進入2012年,政府還未正式公布「2012-2016年泰國物流系統發展戰略」,但表示新的五年戰略計劃更注重物流管理和供應鏈管理,發展物流系統,使其達到國際標準,降低物流成本,創造更高的附加價值,并提高泰國物流業者的競爭力,迎接AEC的到來。泰國政府的最終目標是,打造東南亞地區的物流中心,以將泰國打造成為區域內商貿中心。
國家促進經濟及社會發展辦公室在第十一個「經濟及社會發展計劃」提出的六大戰略中,第四項和第五項都涉及物流業。
第四項是革新經濟架構,推動高效、永續地發展。即通過發展多元化交通運輸,提高物流管理質量,發展鐵路運輸系統,達到著重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和物流系統的目的。
第五項是以經濟和社會穩定為宗旨,建立與區域內國家的密切聯系。與區域內國家的聯系通過各個次區域合作框架下,發展物流系統的聯網來實現。具體包括發展高質量、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物流服務,修改客運、貨運相關法律規章,加強培養物流從業人員,推動國內生產鏈內部聯系和國際生產鏈間的聯系。
在2015年到來前,泰國物流業應當將自身提高至跨國企業的高度,對市場、客戶等有更深的了解,更具國際化、專業化,并為自己創造更多優勢,以獲得更多資金及其它支持來源。同時,還需要在制造業方面建立密切的商業聯盟,以期共同擴大,共同發展。AEC的成立,一方面給泰國物流業帶來刺激,帶來壓力,迫使泰國物流業迅速發展;另一方面也給泰國物流業帶來危機意識,如無法適應時代的改變,固步自封,必將遭到淘汰。何去何從,還需拭目以待政府和物流業者的決心和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