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和幾個做美區跨境電商的朋友聊天,大家普遍倒苦水:“亞馬遜卷到懷疑人生,獨立站引流像大海撈針,Temu壓價壓到沒利潤……現在還能去哪找增量?”芒果醬還是從賣家溝通中get到了一個藍海平臺:Walmart!沃爾瑪電商正以驚人速度開辟一條高增長賽道。
亞馬遜占美區電商41%的市場份額(eMarketer 2024),但早已不是“中小賣家的天堂”。頭部賣家占據70%以上流量,新鏈接冷啟動平均需要3-6個月,廣告ACoS(廣告銷售成本)普遍在40%以上。SHEIN、Temu靠“低價+社媒裂變”搶流量,但獲客成本早已不可同日而語。據Sensor Tower的數據,2025年5月,Temu美國日活用戶較3月份下降了58%。其他平臺如eBay流量老化,用戶年齡層偏大;Target主打“精品超市”,對選品要求極高;Wayfair聚焦家居,品類天花板明顯……
而沃爾瑪呢?咱們先來看下華泰證券出具的財年數據,表中Walmart電商收入遠高于Temu,僅次于亞馬遜。
雖然,2024年沃爾瑪的市場份額僅為8.4%,但沃爾瑪的用戶畫像和亞馬遜形成了鮮明互補。亞馬遜用戶更“價格敏感”,追求“極致性價比”。而沃爾瑪用戶則是“家庭消費決策者”,更看重“性價比+品質感”(比如會為“無添加兒童零食”“耐用小家電”支付10%-15%的溢價)。換句話說,沃爾瑪的用戶不是被亞馬遜“搶走”的,而是被“激活”的新流量。這一點從沃爾瑪商家得到了證實,他們普遍表示做沃爾瑪利潤不錯。根據Marketplace Pulse報告顯示,僅在2025年的前五個月,沃爾瑪電商平臺的第三方賣家數量就將增加30%,在短短五個月內新增了4.4萬名賣家,其中絕大部分賣家來自中國,約占近60%(超2.6萬名)
對于咱們跨境賣家來說,沃爾瑪的“友好點”主要有三個:
沃爾瑪的流量分配邏輯更像“線下超市”:用戶搜索關鍵詞時,平臺會優先展示“高復購率+高好評率”的新品,而不是單純拼“銷量權重”。
綜合高頻必需品消費與高收入群體增長的影響,沃爾瑪美國用戶的年均消費頻次約12-15次(亞馬遜約10-12次),客單價約$50-$55(亞馬遜約$45-$50)。更關鍵的是,Walmart用戶中,35-54歲家庭主婦占比超50%——這類用戶一旦認可品牌,復購周期能穩定在2-3個月,非常適合做“私域沉淀”(比如通過EDM推送新品)。
對比亞馬遜的“嚴格審核+封店風險”,沃爾瑪的入駐流程更簡單:中國賣家用公司執照+法人身份證,最快7天就能下店。違規處罰也更“透明”——比如輕微侵權只會下架鏈接,不會直接封店(前提是配合整改)。支持自發貨,沃爾瑪給到了商家更靈活的發貨方式,入倉還是自發都可以。
最后說句大實話:藍海不等人,現在入場剛好。如果你正在尋找第二增長曲線,那么沃爾瑪真的值得試試。畢竟,在美區電商這個“存量市場”里,能保持20%以上增速的平臺,本身就是“藍海”的證明。
(來源:Jennifer玩跨境)
以上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雨果跨境立場!本文經原作者授權轉載,轉載需經原作者授權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