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過長達六周的談判,中歐光伏有望在8月5日大限來臨之前達成和解。據有關人士稱,北京的談判代表目前已經與歐盟就一項協議的關鍵內容達成一致,仍然有可能避免歐盟計劃下月對中國太陽能面板實施懲罰性關稅,但歐洲產業界卻對此不予接受。
雨果網從《法蘭克福匯報》7月26日的報道中獲悉,中歐就光伏產品目前達成的妥協方案是:中方限制出口到歐洲的光伏產品,每年出口總功率不得超過7吉瓦,且最低價格不得低于57歐分/瓦。如若中方拒絕接受,自8月6日起就得面臨出口歐洲光伏產品47.6%的反傾銷稅。如果雙方都不能達成妥協,那么反傾銷稅可能還會提高。
據了解,歐盟早于今年7月初就開始對中國光伏產品開征平均11.8%的反傾銷稅。而此次57歐分/瓦的承諾價格有效期限為兩年,中國方面期望在2014年底前徹底解決光伏反傾銷問題。
另據德國“商報”的消息,歐盟委員會已于24日向歐盟成員國通報了相關情況。歐盟貿易專員德古赫特的發言人表示:“最高層面的談判還將繼續,我們的目標是尋求雙方都能夠接受的解決辦法?!?
對于此次達成的協議,歐洲行業協會“歐盟太陽能聯盟(EU ProSun)”卻表示無法接受。該協會主席尼池科認為,擬定的最低價和目前價格處于同一水平,所以其準備向歐洲法院對這一妥協方案提起訴訟。
但有市場分析師指出,中國出口到歐盟的太陽能面板最低曾賣到每瓦不到40歐分,而歐盟本土生產的太陽能面板最低賣到58歐分/瓦。目前達成的57歐分/瓦的價格,意味著中國的太陽能產品在歐盟已經沒有明顯的價格優勢。
然而,國內光伏企業人士也表示,盡管57歐分/瓦的價格承諾底線對部分企業來說仍無法接受,但顯然要比平均47.6%的高額懲罰性關稅來得容易接受。多數企業都表明不希望這場談判以失敗告終。
新能源行業分析師認為,如果中歐此次談判能夠最終完美謝幕,8月6日起恢復高額反傾銷稅率的可能性將進一步降低,那么對出口比重較大的光伏上市公司將是重大的利好。分析師稱,在此價格基礎上,中國組件在歐洲市場的競爭力將受到一定程度削弱,但預計大廠對歐出貨量下滑有限,原因是小廠難以出貨將讓出部分市場份額,且單位利潤將得到提升。
除了出口價格受到控制之外,中國光伏產品出口歐盟還將受到數量的限制,這將以年度配額的方式來實現。根據國家“擇優扶優”的光伏政策,骨干優勢企業的出口必然受到鼓勵,而且光伏組件產品的使用壽命一般在20-50年,骨干企業在售后維修等方面也有足夠的保證,所以需求方也更愿意選擇這些企業的產品,這也將最終加速中國光伏產業的整合。
雨果網了解到,盡管此次中歐光伏風波重創國內的光伏企業,但也并非百害而無一利。經過此次的磋商談判,讓我們意識到標準化體系和檢測認證體系的建設迫在眉睫,這將有助于規范國內光伏產業的健康發展,也能加速淘汰落后的過剩產能,有利于行業優良企業的發展。(編輯:何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