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賬單透明化?新工具能看賬但解不了憂
近日,亞馬遜推出一款名為“費用說明器(Fee Explainer)”的新功能,意圖提升平臺費用結構的透明度。這一功能被嵌入到賣家的“付款儀表板”中的交易詳情頁面中,只需點擊具體費用金額,系統就能展示每項費用的構成與說明。
據悉,該工具覆蓋了多個費用項目,包括但不限于:訂閱服務費、平臺推廣傭金、成交服務費(固定與可變)、退貨處理費、高退貨率附加費、移除及銷毀費用等。
不過,賣家對該工具的實際效果反應不一。有用戶指出,在查看某筆交易中被列為“其他退款扣費”的四項費用時,金額雖顯示清楚,但頁面并未說明這些扣費的具體依據,信息仍顯模糊。
此外,當前版本的“費用預覽報告”僅提供估算數據,受匯率、促銷活動等因素影響,實際費用仍可能波動。因此,盡管亞馬遜承諾將于今年晚些時候擴展該工具的功能,但就目前而言,它在協助賣家掌控成本方面,效果有限。
02|工具雖新,壓力更甚:賣家苦于成本連連上揚
多數賣家認為,與其說“費用說明器”能解決實際問題,不如說它只是讓扣款過程“看起來”更清晰而已。真正困擾賣家的,是持續上漲的運營支出,而非看不懂的賬單。
近期正式執行的FBA超齡庫存管理新規,更是成為壓垮中小賣家的又一座“大山”。新規將庫存的超齡界定從365天驟降至181天,意味著庫存在倉庫中剛過半年,就可能面臨額外收費。
此外,系統清點周期也從每季度一次變為每月15日例行收費,大大增加了庫存管控的頻率。對于SKU種類繁多或庫存周轉較慢的品類(如家居用品、電器等),此舉無疑進一步推高了整體運營成本。
更令人擔憂的是,庫存積壓不僅帶來額外費用,還可能擠占倉儲空間,影響新品補貨效率,甚至導致現金流吃緊。有賣家透露,由于此前忽視了超齡庫存問題,曾在某月因附加費損失近數萬美元,直接沖擊了利潤表現。
對于依賴季節性銷售的賣家而言,181天的庫存上限幾乎打亂了原本的備貨節奏。要么冒著缺貨風險減少庫存,要么承擔高額超期費用——無論如何選擇,都是艱難的取舍。
03|賣家積極自救,呼吁政策更多彈性空間
為了適應新規,不少賣家緊急調整運營策略。有的選擇減少單次補貨量、提高補貨頻次,卻因此承擔了更高的物流成本;有的則在即將臨期前打折促銷、組合清貨,哪怕利潤大幅下滑也不得不為之。
但這類短期促銷也伴隨著新的隱患——商品排名與推薦權重可能受到波動,影響長期銷售表現,變相加劇了運營不確定性。
因此,許多賣家呼吁亞馬遜在強化庫存管理的同時,考慮不同品類的實際情況,設立更具彈性的費用政策。例如,對于備貨周期長、銷量節奏慢的商品,適當延長判定周期或提供部分費用減免機制,或許更能在控制倉儲效率與維護賣家生存之間取得平衡。
畢竟,若運營成本持續攀升,最終離場的或許不是差勁的商家,而是原本優質的賣家與好商品。這對平臺與消費者,都是雙輸。
(來源:阿U)
以上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雨果跨境立場!本文經原作者授權轉載,轉載需經原作者授權同意。?